|
作品导读 |
|
作品写了一种极为有趣的家庭关系:格丽赛达10岁,曾祖母110岁,不是相差20岁、30岁,而是相差整整100岁。“就像在家里划了一个大圆,人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处。”于是,曾祖母和格丽赛达成了“同龄人”。格丽赛达喜欢什么,曾祖母也喜欢什么,而且是“真心实意”地喜欢。比如说用小珠子编项链,哄娃娃睡觉,做点心什么的,她俩都感兴趣,而且配合默契……,作品可说写足了两人之间的天伦之乐,忘年之交,处处可见人和心和、情趣兴味,却没有一处描述她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哪怕是偶然的冷眼相嫌、噘嘴相怨。 一般来说,将人物塑造放在矛盾冲突中,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容易显现人物性格,《格丽赛达》显然不是这样,它是在和谐的关系中塑造人物,居然也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这恐怕是这篇作品独出机杼、引人注目之处。 矛盾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作家没有忽略“有条件”这一点,而且正是从这点出发,写相亲相让的融洽关系,显现各自的性格,尤其重点显现了格丽赛达的性格、品质和高尚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这位可敬可爱的小姑娘形象。 作品描写曾祖母这位老顽童,经常干出点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在园子里坐上一阵,看到醋栗丛枝上就要剩下剥掉浆果的蒂把,或山莓枝上就要剩下摘掉山莓的小白茬儿,或青豆蔓上就要剩下空豆荚儿,曾祖母把责任推在燕八哥身上,格丽赛达知道是曾祖母那孩子气弄下的,她理解曾祖母,体谅曾祖母,并不责怪曾祖母,而是装作没有看见,连问也不问一下。由此写出了格丽赛达对人的体谅和宽厚, 作品还描写曾祖母不愿吃药,格丽赛达完全像哄孩子一样,拿小松鼠、娃娃拜拉也要吃药作比,又答应给曾祖母两块糖,总算把她哄得吃了药。曾祖母睡觉也得格丽赛达哄着,她给曾祖母讲她最爱听的故事,还给她唱歌,唱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她睡熟了……作品将格丽赛达的以小哄“小”、小大人似的耐心表现得非常生动。 对格丽赛达来说,最大的负担不是侍候曾祖母,相反,侍候曾祖母,永远和曾祖母住在一起是她的愿望。为了如愿以偿,她情愿承担极其繁重的劳动:旱晨一起床先喂鸡,后侍候曾祖母起床、吃早饭。然后接小学生上学,自己也上学。回来时再送小学生们回家。中午赶回来给曾祖母做午饭,下午去格林普特家照看孩子们,一直到他们睡觉。回家再照顾曾祖母,直到她睡觉。再去园子里干活。即使病了,她还挣扎着干这干那,直到费很大劲走了一里多地去接一个小学生的时候,她终于瘫倒了。格丽赛达就是凭着这种任劳任怨,克已奉老的牺牲精神,才挣得了茅屋和花园的租金、自己的学费、她和曾祖母的衣食,使她和曾祖母能够愉快地生活在一起。也正是这种严峻考验,使格丽赛达美好的品德、高尚的精神得以表现。 格丽赛达因病住院后,曾祖母被人送到了救济院,茅屋被格林托普收回,并准备卖掉。格丽赛达出院后,本可以不再侍候老人,单纯当别人的小保姆,使自己过得轻松点,然而她得知情况的变化是多么吃惊,她多么想念曾祖母,迫切希望和曾祖母团聚在原来的茅屋啊!为了收回茅屋,终于决定将祖传下来的一本书,以五十镑卖出。于是,格丽赛达总算又和曾祖母生活在一起了。作品写到此,将格丽赛达对祖母的真挚情感和她美好的人品,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她高尚的形象站立在读者面前,令人赞赏,让人仰慕! 在融洽的关系中塑造的另一位形象是曾祖母。作品写曾祖母尽情舒展她的“童”性,是以格丽赛达的体谅人心,宽厚待人为主要条件的。曾祖母像孩子似的糟蹋园子的果实,吃药要吃糖,睡觉要人唱催眠曲,独自在家要让娃娃拜拉做伴,这是多么有趣的顽童性格!然而这毕竟是返老还童的童性。父母及其他长辈对孩子的童性能如醉如痴地喜爱,却难得对老年人的童性产生同样的喜爱,所以有些家庭老年人的童性往往在冷眼下受到压制。而曾祖母在格丽赛达面前无压制之感,她用不着看格丽赛达的眼色,她的孩子气可以自由自在地舒展。这反过来衬托的是10岁的格丽赛达对曾祖母令人佩服的爱、难能可贵的品德。当然罗,曾祖母也是个体谅曾孙女、并且不服老的长者,她的各方面功能还很齐全,能瞧,能听,能吃,能说话,能感觉,还能记忆。她尽量地帮着干点事,比如看开水壶,别让水开过了头,看小猫,别让它打翻了牛奶。还能搓点灯用的纸捻,擦擦厨房的碗厨抽屉,还会削土豆、挑选小珠子……总之,她尽量干她力所能及的事,减轻格丽赛达的负担,为格丽赛达带来欢乐。惟其如此,曾祖母和格丽赛达才都不愿意失去对方,都希望永远生活在一起,而且她们确实能够永远融洽地生活。作品就是在这种和美的关系中同时表现了曾祖母老顽童的性格。 作品在融洽的关系中塑造人物时,有许多精采的细节起了重要作用。如作品描写: 当格丽赛达坐在那儿,用小珠子蝙项链的时候,曾祖母就愿意在一旁从放珠子的匣子里,往外挑选小珠子,按照大小和颜色分成堆,格丽赛达一要就递给她。当格丽赛达把她的娃娃放到床上的时候,曾祖母克尔芙就愿意帮忙给娃娃解扣子。跟格丽赛达说话也要压低声音,直到小娃娃阿拉拜拉被哄睡了……比这些更重要的,当格丽赛达做点心的时候,曾祖母克尔芙就很乐意为她拣拣葡萄干,碾碎肉豆蔻。若说吃点什么,她更是喜欢得不得了。如做点心,一烤七个,她就能一气吃四个。 格丽赛达毕竟是个孩子,她那孩子的天性通过用小珠子编项链、侍候娃娃睡觉这些细节得到自然流露。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曾祖母的一举一动,写得那么细腻、自如、恰到好处,使她和格丽赛达配合默契,从而使人深信曾祖母巳返老还童,两人在性格上的融洽是天作之合。 作品写曾祖母在园子里剥掉醋栗浆果、偷吃山莓时,有这一段话: 曾祖母克尔芙,如果瞧见格丽赛达对这些情况引起注意,就会摇着头说:“这些燕八哥!这些燕八哥!……” 这时候,格丽赛达就假装没有看见克尔芙那枯干的手指的尖儿已经染红了;或者在她那满足皱纹的手指甲缝里,还有残留的绿色的斑点儿呢。 曾祖母推诿燕八哥,弄巧更显真,可见她弄糟园子里的果实是情不自禁、不由自主。格丽赛达的明知装不知,假装中透出真情,可见她对曾祖母有着“同龄人”似的理解、灵犀相通,又有着“小大人”似的体谅、大度宽容。作品通过以上细节将这两方面都表现得栩栩如生、维妙维肖。 另外,作品中的对话也对在和谐的关系中塑造人物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格丽赛达劝曾祖母吃药,曾祖母就是不肯屹,有这么一段对话: “老奶奶,我认为你会吃的。” “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 “嗯,我就是这么认为的。我还认为,松鼠也会吃的,只是没有人给它们药就是了。” “哦,”曾祖母克尔荚没的说了。可是当格丽赛达把药拿到她的鼻子底下的时候,她摇摇头,高声喊起来,“不,我不吃!除非娃娃拜拉也吃,我才吃呢!” “好吧!老奶奶,你看看她有多么乖吧。”格丽赛达对着她的娃娃的瓷嘴,歪着杯子倒起来,“你会像拜拉一样乖妁,我知道。” “不,我不吃!我不吃!” “来吧!” “我吃了药,能吃块糖吗?” “可以。” “吃两块?” “行。” 如果只看这段对话,不看各自的身分,我们还以为老奶奶是个真正的孩子,而格丽赛达是孩子的母亲或其他家长哩。然而读者在前面已经明了各自的身分,再来看这段对话,老奶奶的话就给人以返老还童之“真”,令人惊叹!让人忍俊不禁!而格丽赛达的话显示了双重身分,孩子似的理解,同情,“小大人”似的循循善诱,令人钦佩!简短、精当,动人的话语集这两种身分于一身,熔铸着格丽赛达的形象。 还有一段对话: “我要给你讲一个巨人的故事,老奶奶。” “是一个巨人长着三个脑袋吗?” “对,就是那个。” “是住在一个铜的城堡里的吗?” “对,就是那个。” “我喜欢听,” “从前,有一个巨人,他有三只脑袋,他住在铜城堡里!” “啊!”曾祖母克尔紧张地吸了口气,静了一会儿,她问,“格丽赛,你过去给我讲过这个故事吗? “讲过,老奶奶。” “全都讲过吗?” “每个字都讲了。” “一点也没落下?” “一点也没落下。” “我喜欢这故事。” 前面曾祖母的发问表示她巳多次听过这个故事,而且永远喜欢听,那种孩子似的兴趣流露自然,后面的发问又记不清格丽赛达原来是怎么讲的,她要求格丽赛达讲得和原来的一字不变。在“童”性中见其老者的特性,二者集于一身,显得趣味横生。而格丽赛达的回答体察人心,投其所好,情感朴实,表现了她与曾祖母情趣相投,又千般依顺、百般护爱,真是个心灵单纯、又懂事理的好孩子。 以上两段话在曾祖孙重新团聚后再次出现,并以此结尾,使作品从始至终造成一种和谐的童趣般的氛围,并在最后给人以无穷的余味。 还有作品中多次出现格丽赛达唱的一支歌,这是曾祖母给她的儿子,还有儿子的儿子唱过的歌: 噢!噢!嗅! 我跟我孩子把舞跳, 我跟我孩子把舞跳! 噢!噢!噢! 这歌曲简洁、复沓,似儿歌,似童谣,在作品中多次出现,当格丽赛达哄曾祖母睡觉时,当她抱着格林托普家的宝宝时,当她在给格林托普家的宝宝洗澡时,都唱着它,给入以一种回环的音乐美,也给人以回忆渺茫童年生活的气氛,还给人以时间在代代流逝的迷离茫然之感,尤其给人以融洽、和谐、柔情无限的氛围感。 本文作者爱丽诺•法香,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生于1881年。她是第一位荣获安徒生奖的作家。她的名著是《小书屋》故事集,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她于1965年去世。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