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你读几年级?五年级还是六年级,还是在读中学?或许,你是一个喜欢跟孩子抢书读的家长。如果真是这样,请向我祝贺。我就是要找到你们--你们就是那种很大或者很小的一些人,生于不同年代却在一个时间读同一种文字。 我提供这种文字。 我的文字给那些心怀童趣、敬畏童心的人阅读,生于不一样的年代却是一样的"属相"和"星座"。那么,我的读者其实一般大。它们就像彼得·潘,内心里蹲着一个孩子,它一直没有长大。这样的人常常会绽放出人性的光辉,他友善、纯良、敬畏、悲悯。他会长成一座山,他们会连成一道岭,俨然如一个不可摧垮的信念。 我在深秋的东北给你写信。窗外便卧着一道山岭,斑斓的秋叶覆盖了它。它安静地卧着,一卧就是一天,一年,一百年。可是你读这封信的时候,一定是冬天了,这封信从深秋进入冬天,足足走了两个月。秋叶换成白雪,那道山岭依旧静静卧在那里。它寂寞吗?一定不寂寞。它看惯了山里山外的喧嚣和变迁,即便四季更替、草木枯荣,最长久的还是它这道山岭。 我就是要提供这样的文字。 热闹也罢,寂寞也好,我只希望它们能活得长久。甚至永远活着,如山峰、如星辰。如果不致力于这样的文字,作家何谈伟大,文学何须存在? 这本书里的字字句句究竟算怎样的文字?它们热闹吗?不热闹。它们会长久吗?也未必。我却敢说,它们还能再活一些年月。 它们有的活在教科书里,从一些新鲜的资料便可知道,十数年过去它仍旧在感动现在的读者。它们有的活在不同年代的选本里,选家在变,它却不变,这算不算一种长久?它们有的变换衣装,打扮成另外一番样子活在国外的书刊,它们在国外的遭遇我不得而知。两个美国孩子写来的长信能否证明它们还活着,并且感动过几个外乡人?它们被乡村的孩子朗诵,被勤勉的教师制成各种课件;它们也存活于一些隐秘的日记里,公开的日志里。 今天,它们以导读的方式摆在你的面前。今天的方式,责编付出很多辛苦。最辛苦还是写导读的学者们、教授们、作家们。他们的手上都执着一把严格的文学尺子,用它来测量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样的作品值得一再解读。我想,这些精妙的导读延长了它们的生命,让它们可以多活一些日子。不但如此,这些精妙的导读还道出了它们"活下去"的理由,语言、立意、思想方面,也有细节描写、人物塑造方面……他们确实给足了理由。 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理由,那就是你的喜爱。最终,它要活在你的心里。你喜爱过它,对它念念不忘,它便永远活着。 它们是我近些年和前些年的作品精选。有时候,我在山间的客车里酝酿它;在机场的大厅里,它成形了;更多时候,我在书房里打磨它的头和尾巴;我一气呵成,我也推翻再造;每完成一篇,都会增加一根白发。当黑发中间杂了银白,它们也越攒越厚。我用它们留住了青春的时光。孤影枯灯,漫漫长夜,它们伴我走过灵感肆意的分秒。最主要的是,它们给我很多自信。当我写出它们,真像一个伟大的创造,从无到有,生生不息。
这些文字有些别样的味道。是的,这是我给你的特殊气息。 这里的气息,我更愿意把它抽象为一种特别的气质和人格。它似一缕连绵不绝的光辉,照亮了多少文学佳作呢?难道,我们不能从过去的、现在的那些经典中看到它吗?一部作品,但凡弥漫了某种特别的气质,便会显得来历不凡,似乎来自一个水草丰美的远方,朴素、神秘、清澈、悠远。 我居住的东北,田野广阔、山林密布,它时时处处隐藏在那里。它在我的生活里,它甚至就在我的一左一右。 你来才知道,在这里人和树的交流是家常便饭,不算什么稀奇古怪。一个老人拄着拐杖跟老槐树汇报过日子的鸡零狗碎,就因为这槐树比他还老,是看着他长大、变老的。忙着汇报,也要调侃树下走过的一条瘸狗。瘸狗的瘸固然可怜,可是老人的调侃绝非恶意,那是善意的关切。在东北,有一种善意看似冰冷、暴戾,其实是嘘寒问暖。不懂这个表达方式会感到诧异,甚至误解了对方的好意。瘸狗大概来自外省,不懂老人的意思,狼狈逃走,老人站在树下嘎嘎笑。这样的交流在我的作品中随处可见,遇见这样的描写不要认为我故意使用了童话的写法。这种写法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虚拟的成分。我不过是在重现这块土地上 "万物有灵"的生命观。 它会成为绝唱吗?要我说,它仍旧在传唱。它在林间传唱,它在每个东北人的内心回荡,甚至就在我的血液里流淌。它早就作为为一种气质和人格,存放在我们的眼神和笑声里。 我庆幸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我的审美观、生命观就在这气息里形成、定型。我又不知不觉中把它带进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把它填充在句号的空隙里。 在今天,文学的风向已不比从前。它太实在,离当下的生活太近。它又太折腾,华美喧闹。它总是担心,倘不用声色吸引读者,读者便停不下来,也坐不下来。于是,它变得庸庸碌碌,把身上那股神气跑丢了。这样一来就有一千个理由来怠慢、轻蔑这种气质。它会理直气壮地说这个气质不合时宜,那些法术和腔调早就过气,谁还愿意停下来观看它的表演。 我却舍不下它。 我坚信,它能让我的文字生出特别的气质,就像西方世界的小魔法师,神秘莫测,连一个鬼脸都耐人寻味。 就写到这里,别样的阅读开始吧……
2014年10月26日深秋于沈阳东大营 (此文为《薛涛儿童小说名家导读本》自序,青岛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