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八招:写景选中写物 写物意在写人 |
|
关键词:程逸汝文集|儿童文学|原创|写物|写人
[名著阅读]
白 杨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儿,就告诉儿子和小孙女: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结实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让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要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名著导读]
这篇散文的作者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
这是篇赞美白杨树的散文。要是你坐着火车。来到茫茫的大戈壁,看到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你会想些什么呢?文中各种人物想的都不一样。妹妹想的是“那不是树,那是大伞”;哥哥想的是“那是树,不是伞”;爸爸想的是什么呢?你从“直、高大、生根、发芽、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等词语中,就可以知道爸爸眼中的白杨是谁了。
作家赞美了白杨树,随即产生联想:“……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感到“爸爸”就是高大的白杨树,几棵小树就是“哥哥”和“妹妹”。人物和景物不知不觉地融合了,这正是散文情融于景的写作特色。
[名著导写]
怎样借用眼前的景物写出人物的品格?这一招给你的启示是:写景时要想到写人,还要让景与人的相似处产生联想,使景物和人物融合。换句话说,自然景物是生活图景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何要关注它、描写它?就是为了写人,写出人的个性,抒发人的情感。现在,请你从《小树苗》、《小野花》、《小松树》、《小草》等题目中选中一题,写一篇人物和景物融合的凤凰作文,不少于400字。
[习作示例]
小树苗 上海江苏路第五小学 五年级 房怡菲
每次去乡下,我都会看见一个小女孩,坐在一棵参天大树下,吹着一支笛子,笛声优美动听,令人陶醉。
有一次,我忍不住走到了她的身旁坐了下来,她没有发觉我,还在吹着笛子,直到一曲终了。我问她:“小妹妹,你叫什么名字?”“大妞!”她答道。这时,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神漂浮不定,天哪!我意识到她看不见东西,她是瞎子!我问道:“你怎么爱在这儿吹笛子?”“因为它……” 我顺着小女孩指的地方望去,啊!是一棵小树苗!“我一生出来就看不见东西,但妈妈说,我能看见的,有办法的。有一天,来了一位大伯伯,他明白了我的心意,便叫我种了一棵小树苗,就……就在这儿。他对我说:‘你只要天天对着它吹笛子,等到它长成跟这棵大树一样大、一样高时,到那时候,你就会看见了,你会看见任何东西了。’于是,我天天在这儿吹笛子,这儿真好,刮风下雨都有大树挡着。我喜欢这儿,我不停地在这儿吹笛子,总有一天,什么都能看到的。”说完,她又吹了起来,悠悠的笛声飘向四方……
我悄悄地离开了,回头又望了望小树苗,望了望吹笛子的小女孩,我也相信小女孩会用自己的心灵看见这美丽的世界!
一句话点评:
小树苗给了失明的小女孩重建光明的希望,题材新颖,情景交融。
[智慧闪闪]
如果你能欣赏每一片树叶,每一道晨曦,每一个傍晚乃至发生在你身边每一件平凡而琐碎的事,那你就会拥有整个作文的生活天地。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