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讯息|儿童文学|幼儿故事|李姗姗
10月10日下午,阳光明媚,和风习习,红楼再次迎来了远方的客人。 由我院主办的“李姗姗幼儿故事集《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系列作品研讨会”在红楼二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我院院长方卫平教授,专兼职研究人员蒋风、韦苇、周晓波、彭懿、钱淑英、邓琪瑛、沈俊强、林敏杏等老师,儿童文学作家李姗姗女士,昆明学院王昆建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毛芦芦和汤汤女士,访问学者郑伟老师以及我校儿童文学研究生、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常立博士主持。 方卫平教授称赞了李姗姗对幼儿心理的精准把握和对幼儿生活的细腻描述。作家在故事中连续闪烁的灵感、作品中富含的哲学气质与童年是深深结合在一起的。李姗姗能在好奇和思考中探讨儿童的精神世界,洞悉童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儿童文学创作的世界性品质。此外,方卫平教授希望李姗姗能在今后的创作中稍加注意幼儿语言表达和作品整体质量的问题。 蒋风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李姗姗的幼儿系列故事是继郝月梅《小人儿由由》之后对幼儿文学的又一发展,她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幼儿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韦苇教授非常欣赏李姗姗作品中特有的幽默气息和诗意的文字。他希望李姗姗能从生活的原生态到文学和艺术的转化过程中注意提炼,把握好创作的自由度和作品的整体结构,增加对作品的精打细磨,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钱淑英博士很喜欢这两部新作,同时认为《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系列作品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也给作者增添了不少麻烦,一不小心便把作家的立场加给了小主人公,且容易造成时代错位和时间跳跃。此外,她还建议作者把自己的创作想法以序言等形式放入作品当中,以更好地实现作者与成人读者之间的互动。 彭懿博士对该系列作品的读者定位问题引发了与会人员的深入思考,此外,他还就自己的写作感悟对李姗姗今后的创作方向给出了有益的建议。 郑伟老师非常喜欢李姗姗作品中的主观视角叙事,且称赞了其作品中的儿童的本体认识、趣味和哲思,并对作品插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王昆建教授结合自己的讲学实践谈了李姗姗作品的读者定位,认为儿童的阅读年龄具有延伸性,而李姗姗的作品可以从幼儿延伸至小学一二年级的学龄儿童。李姗姗不仅能俯下身从儿童的角度观察世界、思考世界,使儿童从故事中看到自己,还能在故事中传播亲情,促进亲子教育。 汤汤认为,李姗姗的这两部新作非常适合“读”给孩子听,尤其是需要细读和慢读,这样才更多几分体会。 毛芦芦表扬了李姗姗作品中透露的那份大气、灵气和生活气,并称赞其为天生的儿童文学作家。 会上,校内外的儿童文学研究生各抒己见,认为李姗姗作品富含80后的气息,极具散文气质,并认为其创作的视野可以再多多拓展。 与会者在轻松而热烈的气氛中讨论了一个下午,李姗姗仔细倾听了与会者的建议,认真地回应大家的提问。她非常感谢大家的鼓励和建议,并将以此作为今后创作的又一动力。 在红楼系列研讨会中,本次研讨会首次以幼儿文学为研讨对象,也是第一次以80后儿童文学作家为研讨对象。这不仅对作家李姗姗本人今后的创作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对我们举办红楼系列研讨会所秉持理念的继承与创新。 最后,如常立博士的会议总结词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一同期望,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我们一直回来红楼讨论,一直到看不见的那一天。也希望李姗姗能继续用她所记录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