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讯息|儿童文学|流浪儿
⑤石青华陪孩子们进行户外运动
12岁的流浪儿王明又回来了。这是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第9次走进这个有一百多个流浪儿童的家。“不想走了,全国大部分地方我都去过了。外面太大,自己好渺小。‘爸爸’对我真好,还给了我一个电脑让我写《流浪日记》。”操着湖南口音的王明,说起话来就是个“小大人”。 不远处,小楼的三层阳台上传来音乐,15岁的小辉抱着吉他,一下下地拨弄。双目失明的他细声细语,“学了一个月,会和弦,完整的曲子我还弹不好。很早以前我被拐骗了,被好心的叔叔救了后,就到了这里。现在,每天下午都在跟老师学。” 楼下,一个中年男子在院子里巡视了一圈,自言自语道:“这里还要建一个篮球场,让孩子们能跑起来,他们好动。”他就是这个大家庭的“爸爸”,43岁的北京光爱学校校长石青华。对这个位于顺义区大江洼村的新家,他很满意。“带着这些孩子,我这些年搬了十几回家。有一年,已经大年三十,到处鞭炮声声,我和12个大点的孩子给当时的老房子糊窗户纸,忙完累得一动不想动,端着冷了的年饭,看着这些孩子,眼泪就下来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让他们有个温暖的、不再飘荡的家。” 1997年,安徽金寨的石青华几乎被一场突发的灾难击倒——邻居私藏爆炸物品造成的爆炸让他一家三口遭受重创,妻儿被严重炸伤、毁容。他变卖家当带妻儿到了北京,治疗费用昂贵,一家三口因为经济拮据一度住在桥洞下。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流浪儿帮助了我。”他们给他指点哪些地方能弄到好点的残羹,哪里有更能挡风遮雨的断壁。直到中华慈善总会、媒体给予关注和资助后,石青华家的状况开始好转。2004年,他创立了这个由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主管的北京光爱学校,对全国各地的流浪儿、残疾儿实行完全免费寄宿制教育。他的善举吸引了中国人民大学曾庆余等一批志愿者担任老师,孩子们在温饱的基础上也有了普通孩子所能受到的教育。最初几年,日子十分艰苦,学校几乎每天的伙食就是大白菜和馒头。吃得快“厌食”的孩子们还给石青华取了个“白菜爸爸”的外号。 “现在好多了。其实,他们更改变了我。孩子们来了后,妻子开朗起来,有了快乐和笑声。王明回来了,这里现在有108个孩子。在这里他们接受基础教育,同时接受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我对他们的明天充满希望。”(文\图记者 骆永红) 转自京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