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 old.zh61wx.com E-meil:学生作文zhycetwx@163.com 文学创作:yangshich@163.com
于颖新 于立极 凡 夫 王一梅 王 位 王晋康 王泉根 王定海 王树槐 王鸽华 毛云尔 邓宏顺 北 董 潘与庆 皮朝辉 安 宁 汤 汤 伍 剑 艾 禺 刘清山 刘育贤 刘 俊 闫耀明 刘乃亭 刘兴诗 刘慈欣 刘正权 刘 北 任大星 米吉卡 佟希仁 李建树 李学斌 李志伟 李丽萍 李 铭 李维明 李仁惠 李利芳 李少白 汤素兰 吴牧铃 吴礼鑫 陆 梅 冰 夫 肖显志 陈国华 陈 静 陈志泽 邱 勋 宗介华 余 雷 吴佳骏 陈琪敬 金 本 金 波 周 锐 苗 欣 周学军 鱼在洋 周蓬桦 周晓波 杨向红 杨庭安 杨 鹏 郑 重 郑允钦 郑 军 林文宝 范晓波 屈子娟 卓列兵 饶 远 贺晓彤 何腾江 洪善新 洪 烛 经绍珍 张广钧 张一成 张希玉 张怀帆 郝天晓 杨福久 倪树根 凌鼎年 高巧林 高恩道 钱欣葆 爱 薇 龚房芳 徐 玲 野 军 黄春华 黄 山 戚万凯 湘 女 程逸汝 彭绪洛 谢 华 谢华良 谢倩霓 谢 璞 谢 鑫 谢乐军 曾维惠 窦 晶 鲁 冰 舒辉波 斯多林 蒲华清 翟英琴 崔合美 梁小平 樊发稼 薛卫民 薛 涛 魏 斌
    首 页   视 频   讯 息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童 话    故 事   幼儿文学  寓 言    散 文
    诗 歌   赢在起点  作品导读  作家文集   版主作品   自由写吧   作 文   精彩回放  报 纸    空 间       
目 录
热点推荐
童 话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蟋蟀何日入家门
作者:安 宁     来源:儿童文学大本营    点击数:
  似乎从一出生,村子里就有了捕捉蛐蛐儿的风俗。但那时尚未形成小城标语里张扬推出的“蟋蟀产业”,也没有“宁阳蟋蟀霸五洲”的自卖自夸,只是农闲时分,玩心不退的大人们,在田间地头或是自家院子里,捉几个身形峻拔又善打斗的蛐蛐儿来,放入瓦罐,观一场小虫间的“世界大战”。输赢并不计较,不过是笑闹一阵,便踩着细碎的月光,摇着松散的蒲扇,打着呵欠回家关了院门睡觉。而我们小孩子,则喜欢捉了来,放在罐头瓶子里,用米饭馒头和菜叶精心养着,等到夜色来临,一群人聚在打麦场上,比赛谁养的蛐蛐儿叫声洪亮;歌声浑雄的那只,其主人也必定会得意非凡,常常将汗衫一解,袖子一撸,称王称霸似的一嗓子就吼开了。想来那是我们最初的“宠物”,它们伏在玉米白硕的根上,隐在花生碧绿的叶下,藏在泥土湿润的芳香里,却于无数个夜晚,用美妙的歌声,慰藉了乡下少年的梦。
  一切改变,是从我入小学那年开始的。那时刚刚放了暑假,去找邻村的同学玩,却发现他们的家里,多了许多说话奇怪的外地人。问及原因,竟得知他们是上海来的商人,来此地的目的,是为了高价收购我们眼里不值一文的蛐蛐儿。我飞快地跑回家去,告诉父母这个天大的消息,却发现他们早已经得知了“外商进驻”的消息,而且,大部分的村人,都开始张罗捕捉蟋蟀的家什了。
  有钱,大方,喜好下馆子,这是我对上海人最初的印象,也是生在乡村的我,对从繁华大城市来的人,最直接的了解。我记得那时班里的同学,如若谁家住进了上海人,他必定会在吃穿上,好过我们一层。上海人改善生活,有好吃的,定会让房东家的小孩子,跟着一起尝鲜;上海人说话也算数,说好了明年再来的时候会给同学带条漂亮裙子,第二年果真就会捎了来。当同学穿了飘逸的裙子,在教室里蝴蝶一样穿来梭去的时候,我们简直要将她羡慕死,恨不能将那些上海人,统统拉到自己家里来,甚至,他们不付一分钱房租都好。想来关于那些糖果一样诱人的村外世界的畅想,是这些上海人,给了我最早的启蒙。
  上海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村人的习惯,昔日懒惰又无手艺可使的男人们,一下子找到了致富的门路;而暑假闲来无事的孩子们,也都摩拳擦掌,日间做完作业,晚上便携了手电网罩和竹筒,隐没到田间去。女人们亦不会闲着,在巷口坐着谈论谁家的男人又捉了一只怎样背阔身长的蟋蟀,每问一个上海人,价格便会翻上一番呢;谈到夜深的时候,女人们就会搬了马扎,回去给自家外出捕捉的男人或者儿子准备“夜宵”。院子里灯火亮着,女人喜滋滋拉着风箱,想着男人回来,或许就能带一只“价值连城”的蟋蟀呢。这样想着,那柴堆里飞出的蚊虫或是跳蚤,都俨然变得可爱;而墙角里歌声渐亮的蟋蟀,更是像一株丝草,温柔地撩拨着女人的心。
  在村子周围捕捉蟋蟀的男人,少不了回家去吃“夜宵”。有捕捉到好蟋蟀的男人,回家的路上,大多是晃着手电,哼着小曲,在清凉的小风里敞着怀,神情微醉地欣欣然赶回家去。没有捕捉到的,也不会气馁,看见自家女人,远远地就吼出一句:饭做好了没?吃完了继续干!那冲天的豪情,在静夜里,和着四处飘荡的大豆玉米的清香,酒一样,酝酿地愈加地酽了。而小孩子们,则在母亲一声高过一声的呼唤里,从浓密的玉米地里不情愿地钻出来,慢吞吞走回家去;若是半路听见哪里有深沉的叫声,立刻会把母亲的喊叫忘到九霄云外去,直蹲到腿上被叮咬出大大小小的红包,那叫声,也遍寻不着了,才悻悻地顶了一头的露水和草叶,踏着月光折回家去。如果正赶上肚子饿了,便会顺手从人家地里刨出一嘟噜新鲜花生,或是挖几块红薯,掰几个玉米,回家让母亲煮了吃。常常第二天还没有睡醒,就听见某家的女人扯着嗓子骂开了街,惹了祸的孩子,大多是嘻嘻笑两声,一翻身,就又沉沉睡过去了。
  而这时的邻村公路上,早已热闹开了。炸油条的,烙小饼的,做凉菜的,煮米粥的,全都一字排开,等着那挣了钱的主儿,兴致高昂地来“下馆子”。挤过了这“饭场”,便是更为繁华的“卖场”。哪里讨价还价声最盛,哪里必定是出了“好货”。循着这人声,你会看到一个可怜的脑袋,正被人围得几乎没有喘息之地。只有那蹩脚的普通话,穿越了菊花一样重重盛开的人群,依然底气十足地散播开来。那小小的虫儿,待在瓦罐或是竹筒里,被人看了又看,直看得虫眼里现出了不耐烦,振翅鸣叫几声,表示强烈的抗议。也有趁机打算出逃的,瞅准了时机,腾一下便跳将出去,直把那买主和卖主,惊出一身冷汗来。若是遇到一个“好货”,上海人面对的,将不只是一个卖主,相识的不相识的,全都凑了过来,与他唇枪舌战,直到价钱一抬又抬,上海人甩开了膀子,以一句决绝的“不干了”,来为这最后的价格,做一个了结。常常一个200元起价的蟋蟀,到最后,或许能够卖到2000元。而这价格的飙升,与看热闹的人群的帮腔,是须臾不可分的。
  男人们忙着做大笔的生意,女人和小孩子们,也不会闲着。与男人携一两只蟋蟀轻松上阵相比,他们的到来,总是有种全副武装似的繁琐。那些瓶瓶罐罐,在手提袋里,皮革书包里,上衣口袋里,叮叮当当地碰来撞去,很是有些唬人的阵势。知道挣不了大钱,所以就利用自身特有的黏性,将势单力薄的上海人,直逼得拿出钱来,全盘收下了事。听说这些不具备打斗特性的蟋蟀,被上海人拿到大城市去,装进漂亮的竹篓里,卖给那些没有见过乡下“世面”的城市人玩赏,照例可以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周旋在这些小客户间的上海人,并不轻松。常常就被当地人的狡猾,给唬得狼狈不堪。譬如女人们常会一本正经地说自己有一个上等的蟋蟀,待上海人打开盖子看时,女人们则趁其不备,将蟋蟀放走,而后嘻笑耍赖道:这是我花了好多天才捕到的,现在被你看走了,无论如何也得给个说法。周围的人,也纷纷涌过来看热闹。上海人的精明,在这架式里,明显得吃不开,明明知道是女人在耍赖,但还是会叹口气,抽出张十元的钞票,摆摆手,算是私了了此事。
  而此时的村口,早已经聚满了人。女人们边彼此交换着谁又发了财的新闻,边翘首期盼着自家男人的喜讯。孩子们则叽叽喳喳围在母亲身旁,一遍遍问父亲何时会回来,这次是否还会给自己买油条酥饼来解馋?女人们边笑骂着自家孩子没出息,边满含希望地朝那公路上看去。那里已经有男人,骑了车子,三三两两地“打靶”回来了。远远地,那卖了大钱的,就会朝自家老婆儿子喊:饿啦,快吃饭去!那颗粒不收的,则面露倦意,走到自家老婆面前一点头,说:饭好了没,吃完了好睡觉,熬这一宿真是困呢。等所有的男人们都回了村子,日头已是很盛,炊烟淡了,蝉鸣却是日渐地浓上去,直到安静的村子里,只剩了它们的鸣叫。
  暑假临近尾声的时候,收售蟋蟀的上海人,开始带了战利品,陆续地撤离村子。至于那些小虫们,被带到十里洋场去,会有怎样迥于田间的“奢靡”生活,则梦幻一样,化入我们对外面世界流光溢彩的的奇异想象中去。
  而今,我早已远离了村子,来到儿时梦想中的城市,但依然忘不了蒲松龄笔下这精灵的小虫。暑假偶尔回家,最想做的,也依然是躺在巷口的凉席上,听母亲讲起这会唱歌的小虫,在某年某月里,给村民们带来的欣喜与福气。记得《诗经》里提起这小虫时,曾说:“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样的描述,母亲当然不明白,她只是在某个初夏的傍晚,听见这可爱的小虫,开始振翅歌唱的时候,会放下手头的活计,感伤地给我打一个电话,说,你听蛐蛐儿都开始叫了呢,你们兄妹三个,何时才会回来?
  我懂得母亲的孤单,当那些有小虫和我们陪伴的一个个夏日,逐渐变成过往,不再回来,即便蛐蛐儿的叫声,依然欢快,即便那条长长的集市上,依然人流如织,即便有了我们寄来的钱,她无需再像别的女人,站在巷口,等待父亲喜气洋洋地挣钱回来,可她还是在蛐蛐儿的歌唱里,品出了一丝的忧伤。
  而这样的忧伤,那只在夏夜里,日日跳到我梦中的小虫,它是否能够明白?
  • 上一篇文章: 小狐狸与山海爷

  • 下一篇文章: 排骨煨藕
  •  欢迎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访问人次:AmazingCounters.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