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做客。 ——序 一. 从我记事起,就有了这个宁静的小城,可以叫它袁家汇。和江南许多小城一样,这里依山傍水,充满古老的味道。如果身在东晋,我想陶渊明会喜欢这个江南小城吧。它可以说是与世隔绝,人人和睦相处。从市集到小城,坑坑洼洼的小路还要走将近一个小时。沿途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翠绿的油菜点缀其间,给人舒适的感觉。 二月,正值下雪的日子。 结束完学校的功课,便到袁家汇,那里是爸爸的老家,也算是我的吧。没有行李箱,只有身上单薄的衣服和几本用来打发时间的小说。 踏着雪,来到那幢老屋。 屋子真的老了。它有几百岁了。只有童话里才有的木屋却在这里出现。几根大木梁支撑着整幢屋子,陡峭的楼梯走上去,都“吱吱呀呀”地唱歌,好不恐怖!还有一张床,那是爷爷奶奶结婚时买的。龙和凤的雕花,精致得很!我不觉地走到它身旁,摸着它那斑驳的老却了的肌理,嗅着它身上遗存下来的微微的檀木香,好像回到了大自然。 终究还是待不住的。 跨过门槛,屋檐边上的水滴下来,不料却冻成了冰凌(在那里人称“冰尺”)。用手一量,足有三十、四十厘米,我忍不住用手去掰。 “啪!” 断了。握着冰尺,哈着白气,竟也没觉得有多冷。在门口站了一会儿,有一位阿婆走来(也许她认识我吧),她看我直愣愣地站在门口,说,到我家坐坐吧?本能地我摇摇头,大概,只是想一个人出去走走。仅此而已。 细碎的阳光穿过枝繁叶茂的老榕树,斜斜地照了下来,不远处叫嚣着的锣鼓声翻腾着我蠢蠢欲动的心。 真的很羡慕他们。对人对事的纯朴。 路上还有积雪。厚厚的,让人踩着一脚深,一脚浅。 一路上的狗脚印让我兴趣盎然。很小,很深。我不愿意踩着别人的脚印走,有点重蹈覆辙的感觉,所谓的没有个性吧?走着走着,那有座桥,桥下就是横山漾。小时候,爷爷就喜欢划着船去做客。西北风吹得脸生疼。在遥远的深处,流动着柔软的光芒和波纹,美得连疾风涌过来都忍不住回头观望。霖林冰岸,湖面上下,鹅毛翩翩。这么冷的天,竟然会看见白鹭,形影单只,如彼此的我。 远远地望着刚刚出发的巷口,高高低低的房子错落有致。没有了城市的喧嚣,清净就是这里的代名词吧。此时已近黄昏,各家的烟囱也吐着袅袅炊烟。 是时候该回去了,我想。 残阳平铺在水面上,泛着金光。转身,回家。经过自家的菜地,顺手拔了几棵青菜,自给自足的生活也还不错。当然,我拔菜只是为了好玩。还好,青菜与熟的端上来的相差无己,不然我可能连青菜都不认识了。 记得以前爱问爸妈蔬菜长在哪里。 “爸爸,花生是长在树上的么?” “妈妈,茭白是长在大棚里的吗?” 一个个小问题问得爸爸妈妈忍俊不禁,他们常常嘲笑我,连这些基本常识都不知道。 “你这个小傻瓜!花生是长在地里的,茭白是长在水里的。” “哦……”总是似懂非懂的点头,不过等一会儿就又会问类似“萝卜长哪里”的问题. 想起这些,嘴角扯起一个弧度。 忽一阵风吹来,不禁打了个寒颤,裹紧了衣服,加快了脚步。家里也飘来缕缕饭香。灶头上煲着老母鸡,我自告奋勇要帮忙烧柴,坐在小板凳上,里面的干柴烧得差不多了,拿起几块干柴塞进去,把中间的柴叠起来,使干柴充分接触空气,能烧得旺些吧。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燃烧着的火焰照着我,心里好暖和。
二. 匆匆吃过晚饭,有人要来做糕和圆子。这才想起此行的目的,要过十六岁了,可能是农村的习俗吧,把这一切流程过一遍。糕和圆子先用来拜菩萨,再分给乡邻们吃。 这在城市是没有的吧?一扇扇“安全”防盗门,把人也拒之门外。在这里,每家每户基本上天天走动,和睦得像一个大家庭。一家要是有什么喜事,其他的肯定过来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慧琴娘娘(对我奶奶的称呼),我们来了,今天做恬恬的十六岁糕和圆子?” “是呀,麻烦你们了,晚上还要这么辛苦你们。” “客气什么,应该的,应该的。谁家有个什么喜事的,我们帮忙做点,沾点喜气也好咯!” “谢谢了!” “到时候分糕和圆子的时候可别忘了我们哎!” “怎么会呢?一定送到。” “……” 她们一句句说笑着,手里和着面粉。倒水,搅拌。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新奇。看着细腻的面粉,小块,小块地黏在一起,最后揉筋道了,很有弹性。阿婆们把面粉团分成好多份,用手捏着,搓成圆子,再在中间放上豆沙馅。看着一个个圆子在她们手上飞舞、成型,我也想试下身手。一把抓下去,感觉像是橡皮泥。我又是搓又是揉,费了好大功夫,一个酷似小笼包的东西在我手上诞生。周围的阿婆都笑得前仰后翻,嘴里却说着:“不错不错,像模像样的。” 一不小心我就被这种气氛所感染,好久没有这么开心了,可能一直都压抑着吧?我在屋子里跑前跑后,一会儿帮这个阿婆倒水,一会儿又抱着一蒸笼圆子和糕上锅。“乒乒乓乓……”好一副热闹的场面! 接下来的就是漫长的等待。顺手抄起一把椅子,坐下来。 “恬恬,今年上初几了?”闲着,阿婆和我唠起家常来。 “初二了。”没抬头,漫不经心的回答。 “学习还不错吧?”阿婆拉过我的手。 “还可以吧。”分明感觉得到,那是一双饱经多少沧桑的手,一道道沟痕,一大片红肿的冻疮。无意中瞥见阿婆的生命线很长。我就开起阿婆的玩笑: “阿婆,我和您打赌,您能活到100岁。” “太多了,太多了,能看着你结婚,再亲手为你做圆子,阿婆就心满意足了。” 我怔住了。 我没有想到阿婆会说这样子的话。握着阿婆的手,我感受到了从她身上传递给我的温暖,久违的感觉。就像是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那种感觉熟悉的就萦绕在身边。 “慧琴娘娘,蒸好嘞!” 我飞快地奔去,也顾不上什么。掀开盖子,一股清香直钻我的鼻孔。不好意思,馋虫爬出来了……拿起碗碟,夹起一个,送入嘴巴,香甜的豆沙从嘴角流出,吃的不亦乐乎。 “呼呼,好烫,好烫!” “你呀,馋鬼投胎的!”阿婆宠溺地看着我笑了。 糕和圆子放在一张张蚕笾里,我拿起模子,蘸了点紫红的水,盖在一个个圆子上,一朵朵小花便绽放在我的眼前,图个吉祥吧。 过了一会儿,其他人也陆陆续续走了,阿婆也要起身离开。临走前,我只记得阿婆说的一句话,她说,孩子,做什么事勤快些,总有出息的。 我会的,阿婆。
三. 荏苒时光,匆匆流去。 在这幢老屋里,我住了足足有半个月。现在回想起那段日子,真的有些不可思议。老屋里四面透风,淘气的风总喜欢从窗户缝里钻进来。 楼上的电视机只有一个频道,根本不需要遥控板。有时候看着里面“滋滋”冒着雪花,常常会想,如果我一直待在这个小城,思想会不会变得更单纯?这里的人们看谁都是好人,是他们太简单?还是我们太复杂? 到了离去的日子,我左手拎着一只鸡,右手还有一大包的蔬菜。我想这是农村人拿得出手的最好的东西了吧。就在临上车的时候,阿婆来了,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着,我赶紧过去扶她,生怕她一个不小心就摔倒了。阿婆在她的布袋里摸索了半天——两颗鸡蛋。 “恬恬,家里的鸡刚生了蛋,摸摸,还热乎着呢!带着,回家让你妈给你炒着吃。” “不了,您自个儿留着吧。” “人老了,也用不着这些了。” “我……”不容许我说些什么,阿婆就把鸡蛋塞进我的口袋。转身,又颤颤巍巍地回去了。 看着那个消瘦的背影,眼前一片模糊。 我走在城市的大街上,只是一个路人,不起眼。如今,邻里们都出来送我。简直是让我受宠若惊! “轰……”汽车摇摇摆摆地开出了,远处人们挥着手,身影渐行渐远,消逝在远方。 和谐?不就在眼前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