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志的人,他的父亲很有才能,辅佐皇帝,屡建功勋,被封为河间公。 元志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但比之父亲的沉稳,显得年轻气盛,非常自负。孝文帝除了敬重他的父亲,也很赏识元志,任命他为洛阳令。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把都城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阳,元志自恃才能出众,看不起搬迁过来的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 有一次,元志外出游玩,碰上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这李彪是御史中尉,官职比元志大一点。按照常理,元志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 他们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是朝廷的大官,元志是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连个路都不肯让。元志说,他不是普通地方官,而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我觉得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出处】《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解释】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难字】镳:马口中的衔环。 【近义】背道而驰 【反义】并驾齐驱 【出处】凡双方志趣不同或意见不合各走各路的,可用此语。 【例句】方斌向她提过建议,认为女青年滑花样更显得健美,叶琪却觉得滑速度更能锻炼一个人的体力和意志。既然观点上不能统一,就只好分道扬镳了。――焦祖尧《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