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 www.zh61wx.com E-meil:学生作文zhycetwx@163.com 文学创作:yangshich@163.com
于颖新 于立极 凡 夫 王一梅 王 位 王晋康 王泉根 王定海 王树槐 王鸽华 毛云尔 邓宏顺 北 董 潘与庆 皮朝辉 安 宁 汤 汤 伍 剑 艾 禺 刘清山 刘育贤 刘 俊 闫耀明 刘乃亭 刘兴诗 刘慈欣 刘正权 刘 北 任大星 米吉卡 佟希仁 李建树 李学斌 李志伟 李丽萍 李 铭 李维明 李仁惠 李利芳 李少白 汤素兰 吴牧铃 吴礼鑫 陆 梅 冰 夫 肖显志 陈国华 陈 静 陈志泽 邱 勋 宗介华 余 雷 吴佳骏 陈琪敬 金 本 金 波 周 锐 苗 欣 周学军 鱼在洋 周蓬桦 周晓波 杨向红 杨庭安 杨 鹏 郑 重 郑允钦 郑 军 林文宝 范晓波 屈子娟 卓列兵 饶 远 贺晓彤 何腾江 洪善新 洪 烛 经绍珍 张广钧 张一成 张希玉 张怀帆 郝天晓 杨福久 倪树根 凌鼎年 高巧林 高恩道 钱欣葆 爱 薇 龚房芳 徐 玲 野 军 黄春华 黄 山 戚万凯 湘 女 程逸汝 彭绪洛 谢 华 谢华良 谢倩霓 谢 璞 谢 鑫 谢乐军 曾维惠 窦 晶 鲁 冰 舒辉波 斯多林 蒲华清 翟英琴 崔合美 梁小平 樊发稼 薛卫民 薛 涛 魏 斌
    首 页   视 频   讯 息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童 话    故 事   幼儿文学  寓 言    散 文
    诗 歌   赢在起点  作品导读  作家文集   版主作品   自由写吧   作 文   精彩回放  报 纸    空 间       
目 录
热点推荐
童 话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从儿童文艺的产生看儿童文艺的本质
作者:杨实诚     来源:儿童文学大本营    点击数:

关键词:儿童文学|理论探讨|原创|文艺|本质

  儿童文艺的本质,这是儿童文艺界研究多年的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外乎从一般文艺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着眼,或站在“童心”的角度看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试图运用新的科学成果,从心理——生理的角度,探索文艺产生的心理、社会动力,再从儿童文艺的产生看儿童文艺的本质。  

  艺术的产生根源于人的心理——生理需求。森林里的猴子不是为了寻找食物,而一味地攀援飞跃,欢腾不已;它们表示友好时,手挽着手,甚至搂在一起。雄鸟在雌鸟面前有意地展示自己的羽毛,炫耀鲜艳的色彩。看到这些,我们将明显地感到动物也有情感的流露,对美的感受,这是它们的本能需求。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成的,是通过劳动使这种动物的需求产牛质的飞跃的。这种飞跃表现为劳动产生协同劳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人类社会;同时也使人的心理和各种机能、技能得到锻炼,使人不仅情感丰富(这种丰富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且聪明能干起来,这样动物的需求变成人类的审美需求,这种审美需求由纯粹的本能冲动变为高级的审美需要,变为能创造供自己审美观照即称为艺术品的一种高级享受。  

  由此可见,艺术产生于人类社会,产生于人类心理——生理机制的形成。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通过改造自然界,逐步解决衣食住行问题之时,就有了审美的需要和审美的活动,成人艺术就这样诞生了。但是,直到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人们才读到诸如洛贝尔的《小红帽》之类的专为儿童写作的作品。在我国,到“五四”前后才有了叶圣陶的《稻草人》等作品。说明儿童文艺产生的条件要求更高.所遵循的是在一般规律之下的特殊规律。  

  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表现为:作为潜在要素沉淀在生理结构中的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以本能或遗传的机制出现,包括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些最起码的需要和能力素质;也包括后天生活实践逐步形成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凭着雏形的直觉能力产生对周围各种人的亲疏好恶,对喜怒哀乐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感受和分辨,对美的和丑的事物较细微一些的鉴赏和认知倾向。但是由于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和成人相比毕竟还未成熟,他们虽然有着追求快感或审美情感的需要,却不具备能创造出供自己审美观照即称为艺术品的思维能力和艺术技能。  

  我们可能看过儿童自己创造的舞蹈。舞蹈动作有对周围生活或动物行为的模仿,也有说不出名目的自由动作,这些动作是谈不上艺术加工的。动的规律即节奏的强弱、快慢、轻重都十分简单,谈不上复杂、细微的变化。动的画画即舞蹈的构图就更谈不上精心设计了。由此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内容当然极其粗浅、单一、显露,是谈不上给人更多美感的:  

  另外像儿童自己的绘画,往往把圆球仅仅用圆圈来表示,将立方体圆柱仅仅用长方块状表示:即便儿童描摹大人的作品,也会将一张完整的、有机联系着的画画,变为这里是一双鞋,那里是一张桌子,还有一个人、一把茶壶之类的罗列,说明儿童感知表象的孤立、片面、表面化,这样很难创造真正的艺术品:  

  由于儿童的心理——生理结构还处在发育阶段,儿童自己是不可能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求的,使他们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求得到满足的只能是成年人,是成年作家体察了童稚之心,承担了创作儿童艺术的重任。  

  儿童文艺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关,是长期的人类社会文化心理结构潜在要素与后天形成的外界环境的烙印积淀成的一种心理——生理结构的外化。  

  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人类历史阶段,绝大部分儿童得不到应有的权利,甚至连生存都没有保障,当然也谈不上由谁去满足他们的审美情感的需要。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资产阶级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人权思想也涉及到弱小者的儿童,承认儿童与成人具有同等的人格。部分儿童开始受教育,并得到各方面的关怀、照顾,还给了他们以能够欣赏并从而得到欢乐的文化。这种近代儿童观同时也成了成人艺术家为儿童创造艺术的动力,而儿童乐园的到来又成了儿童艺术情感、美感的源泉。  

  我国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落后状态,资本主义生产直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才勉强得以发展,对先进的智力教育就为时更晚了。因此,儿童的地位、儿童对精神食粮的需要就几乎被成人遗忘了。辛亥革命提出了争取“民族、民权、民生”的口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掀起,广大民众为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而展开斗争,同时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儿童权益、儿童教育问题得到社会的重视,成人艺术家才产生了为儿童创作的动机,他们从儿童的角度观察生活,体察童心之美。童话《稻草人》及其他儿童歌舞、活报剧就是这样得以问世的。  

  现实生活能使作家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情感,能在作家头脑中形成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这取决于反映主体的艺术家的艺术心理机能如何。“一个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反映,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须有反应刺激的能力。”(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处》第60页)这就是俗话说的“龙识珠,风识宝,牛羊只会识青草”。成人艺术家之所以到了近代社会能对孩子们、对童稚之心产生美感,能将孩子们的生活和童稚之心构思成生动的艺术形象,还因为先于儿童文艺产生的成人文艺已经给了成人艺术家心灵上的长期熏陶,这种熏陶有一般文艺的熏陶,我们这里主要谈神话和传说的熏陶,因为问世最早的儿童文艺——民间童话,是在神话和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处于自然势力的威胁下,无法理解和征服自然,成人的审美欲望和情感就表现为对宇宙的起源、自然的畏惧产生的不科学的臆测,天真的想象,这就有了神话。随着对自然的逐步认识和改造,人们审美欲望、情感表现就开始与歌颂人类劳动、智慧和技术革新,歌颂半神、半现实的英雄和民间生活结合起来,这就有了传说,随后逐渐为小说所替代。神话中那些不为杂念左右,不被成见所拘,天真、执着的追求,纯真、朴素的情感,大胆、奔放的想象,给人以纯洁而透明、鲜嫩而生机勃勃、朦胧恍惚而不可穷尽之美。进入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起来,先进科学技术带来的现代文明和环境污染,使原始的自然美受到挑战,历经人生旅途的跋涉、饱经沧桑的成年人,仍然很需要纯洁无邪、天真烂漫的童心美的陶冶,很需要不满足于现状、不为世俗所拘的继续改造世界的精神激励。神话、传说也就进一步在熏陶着人类的心理,培育着成人艺术家的心理素质。人类童年时期的心理和儿童的天性不谋而合,成人艺术家一旦产生为儿童创作的欲望,他脑子里的形象存贮、审美判断、感情归类就能与儿童生活、童稚之心发生同化作用,产生对他们的对象性输入,并将它们构思成生动的艺术形象。这就不难理解最初产生的民间童话如洛贝尔的《林中睡美人》、《小红帽》,格林兄弟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就是对神话和传说的加工整理,或进行的再创造。即使后来以现实生活为素材的文学童话,也不失神话、传说的泛神色彩和幻想的奇特奔放。儿童文艺的产生就这样体现着成人艺术家长期形成的艺术心理素质的作用。  

  艺术的产生深刻地反映了艺术的本质,它是人类心理寻求自我表现的产物,同时又必不可免地镌刻着社会生活的种种印记,是人类心理观照和社会生活反映的矛盾统一体。脱离了原始状态的人类心理结构逐渐变得比较复杂,一方面有着社会文化心理素质的历史沉淀,一方面又不断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先进的。  

  儿童文艺由于晚于成人文艺,一开始就脱离了原始状态的人类心理结构,而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当然它仍然是人类心理需求和社会生活的反映两方面的统一,不过在心理需求和社会生活两方面还有着自己的特殊内涵,统一体的形成也就呈现不同的面貌,从而使它和成人文艺区别开来。  

  我们且通过成人艺术家创作儿童文艺时心理——生理过程三方面的功能进行分析。  

  从认识功能来看:成人艺术家必须面对两种现实生活,一种是儿童眼里的现实生活,一种是成人艺术家接触到的现实生活。然后获得两种认识,一种是儿童的认识,一种是成人艺术家自己的认识。成人艺术家获得这两种认识,在心理活动中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融为一体,变为一种酷似儿童而又高于儿童的认识的心理活动,变为一种酷似儿童眼里的感性直观,而又是经过加工、提炼的感性形象。  

  从意志来看:成人艺术家必须获得两种意志,一种是儿童的意志,一种是成人艺术家的意志。儿童的意志比较薄弱,没有超出个人兴趣、一时情绪和短暂愿望的范围,成人艺术家必须熟悉它,一方面使儿童符合情理的意志得到满足,一方面使他们薄弱的意志为成人艺术家的意志所驾驭。成人艺术家的意志集多种多样的生活经验,有对事物较为充分的分析、比较、推理,能反映社会和成人作家站在革命的、道德的、哲理的、审美的高度提出的对培育理想儿童的要求,由此能给作品创作指出方向,使作品创作向着一定的目标集中,最后加工提炼成有价值的作品。  

  从情感来看:成人艺术家必须有两种情感体验。一种是儿童的情感,一种是成人艺术家的情感。儿童的情感有生物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表现出来的情绪,也有不少社会性情感,但这些社会性情感还不够丰富、精细、深刻、稳定,成人艺术家必须设身处地去体验它,并在作品中活灵活现地去表现它,以激发小读者的共鸣。成人艺术家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包含着人类所独有的社会意义,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状况,对人的社会行为起积极或消极作用。它包含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是与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一定的社会要求联系起来的。因此这种情感需求的广度,即情感的覆盖面和范围之广,个体的情感体验、表现及其满足方式境界之高,情感的内涵即个体对情感世界的洞见和体验之精细、深刻,情感的依恋功能和维系社会凝聚力之强,都是儿童的自然情感所无法比拟的。成人艺术家既要充分展现儿童的情感领域,又要将儿童的自然情感升华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情感。  

  以上三方面的功能都表明,儿童文艺的本质,从心理——生理需求来说,他是儿童的心理——生理需要与成人艺术家的心理——生理需要的结合,从社会烙印来说,他不仅反映社会对儿童心理——生理过程的烙印,尤其反映社会对成人艺术家的心理——生理过程的烙印。无论哪方面的心理——生理特征,都摆脱了原始心理状态,由人类社会文化心理素质的历史沉淀,与后天形成的不断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的印记结合在一起。儿童文艺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不同于原始艺术的近代社会的高层次的艺术品: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儿童文艺归结为“从儿童的眼里去看,从儿童的心里去想”,即艺术家只要有一颗“童心”就有儿童文艺,这种说法既有不失为抓住儿童文艺重要特点的一面,又有其笼统含混的一面。如果我们不在理论上将童心与艺术家之心加以区别,那很容易导致对“童心”的崇拜,影响到真正艺术品的诞生。  

  也有一些人很注意发挥成人艺术家的作用,但他们没有弄清楚成人艺术家对作品的规范制约,是离不开“童心”这一生理——心理过程的,是离不开儿童的感情直观的,成人艺术家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对培育理想儿童的要求,对社会性情感的体验,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只能是一种感性的抽象,一种与“童心”相似的高级“童心”,恰如艺术中的第二自然仿佛是第一自然的影子一样。  

  总之,儿童文艺是儿童与成人艺术家心理——生理需求的产物,是社会生活(包括儿童生活和成人生活)在儿童和成人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它们作为矛盾统一体不能缺少哪方面,也不能将双方简单相加,它们不是单纯的感性直观,也不是概念和判断,而是充满童趣的别一番“诗的意境”,充满生命的别一种“象外之象”。  

  (原载《求索》1986年第2期)  

  • 上一篇文章: 学术,氛围,非功利

  • 下一篇文章: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  欢迎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访问人次:AmazingCounters.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