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畅销书|常销书|出版|文学|理论|
儿童文学畅销书近来频频出现,对此,人们看法不一,议论纷纷。我想,这不是什么坏事。这至少表明畅销书还值得关注、值得议论。如果新事物的出现(当然畅销书本身不能算是“新事物”了)无人问津,那恐怕就比较可怕了。 畅销书当然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有两个层面恐怕不能不谈。 一是文学层面,一是出版层面。 就文学层面言,文学大抵可分两块,一是大众的文学(或说俗文学),大众的文学中常出现畅销书;一是艺术的文学(或说雅文学),艺术的文学中,常出现高品质的书。这两块各有各的读者群和针对面,我们很难说谁一定就比谁更好。 就出版层面言,图书分滞销书、常销书和畅销书。这三种书中,常销书最没争议,大家都认同、肯定。滞销书自然不为大多数人看好。但也不能概而论之,因为不少有价值的书,销量是不大的。这是事实,我们不能无视。畅销书的争议最大,至少在目前的中国是这样。或许,再过若干年这种争议就会少很多了。但愿。 提及畅销书,很多人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认为那多是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畅销书不等于精品,不等于常销书,这是无疑的。但畅销书中也孕育着精品,也可能会出现常销书,这也是不争事实。这就像那些追求艺术品质的书有些可能很棒有些可能很糟是一个道理。况且,判断一本书是好还是不好,需要时间来检验。历史上被贬得一无是处的畅销书后来成为了常销书甚至成为了精品的例子是不少的。比如《茶花女》、《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飘》等等。 既然如此,我们对畅销书就大可用平常心来对待了。 再说了,就算畅销书以后成为不了常销书或者精品或者传世之作,但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对社会无害,也是完全有其存在的理由的。读者需要娱乐,需要开心,需要消费,畅销书至少可以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求。 作为出版方面来说,有社会责任感的出版社,肯定要出一些不赚钱可能以后是精品的书,但你怎么出?具体点,如果出版社都取消了利润丰厚的教材教辅,你拿什么来出那些不赚钱可能以后是精品的书?赢利是任何企业的根本法则,出版社作为企业自然是不能例外的。 这让我想起李连杰的功夫片和他的“壹基金”。李连杰做善事,利国利民也利已。但他做善事,先得去拍他的功夫片,然后用他拍功夫片赚来的钱打理宣传筹募他的“壹基金”,然后才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才能给别人更实惠的帮助。 因此,即使从这个角度言,畅销书也值得肯定。 更何况,畅销书还具有拉动整个书业动销的功能。举个例子。2007年度,全国少儿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占有率为11.2173%,动销占有率为7.1637%;2006年度,全国少儿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占有率为10.0261%,动销占有率为7.1182%。两相比较,2007年度码洋占有率幅度为1.1912个百分点,而动销占有率幅度为0.0455个百分点,码洋比重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品种比重的增长。这说明,该年度图书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单品种图书效益的拉动。也即畅销图书的拉动。如果依照监控销量排序进行统计,我们会发现,2007年度整个零售书业,进入市场前5%的图书品种,创造的码洋比重约为整个图书零售市场的60%。可见畅销书的重要性。 畅销书能满足读者的消费,本身又有可能成为精品,还能对整个书业有拉动作用,我们对它何乐而不为呢? 没有一个作家(包括评论家)不希望自己的书能畅销吧。自己的著作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没有什么不好。而且,畅销并不一定意味着品质低下啊。 重要的是,作者能不能创作出畅销书中的精品,出版社能不能出版畅销书的精品,读者能不能读到畅销书中的精品。如果能,最好,皆大欢喜。 一句话:对畅销书,平常心待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