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理论|文学|创作|文学生态|不同风格|
近来,由金波先生主编的一套“红帆船抒情童话”丛书问世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丛书包括了金波的《蓝雪花》、汤素兰的《故乡的顔色》、萧萍的《流年一寸》、王一梅的《小红人和乌鸦》和冯海的《早安天使》。 其实,这并不是一套人们通常所说的“市场图书”,非但不是“市场图书”,而且还是一套有着鲜明艺术追求的图书。 金波先生主编的这套“红帆船”,始于1998年。十余年来,先后推出了“红帆船诗丛”、“红帆船校园美文”和眼下这套“红帆船抒情童话”。三套书分别为三种不同的体裁,诗歌、散文和童话。加盟“红帆船”的作者,除了上述五位,还有高洪波、雷抒雁、赵丽宏、肖复兴、徐鲁、东达、朱效文、宁珍志等。 为什么这些重要作家、优秀作家乐意加盟这套丛书的写作?为什么出版社乐意出版这样一套不少人看来是游离市场主潮的图书呢? 这,就要从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生态说起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七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整体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凝重、深沉,带有强烈反思特质的作品。在那个特定历史时代,这类作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全面复苏提供了坚实的创作支撑。 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中国作家的市场意识大大提升,至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作家们创作出了一大批轻松、幽默,贴近市场,为读者喜爱的作品。 比如,“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就是当时推出的一套影响很大的图书。这套书的推出,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格局。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在其《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一书中认为:“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以‘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为代表的幽默儿童文学思潮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因为教训主义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路途上的最大拦路虎,而幽默则是对教训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消解。”丛书推出后,引发了幽默儿童文学的创作潮流,幽默儿童文学成了众出版社竞相追捧的香饽饽。 但是,事情还有它的另一面。任何东西如果到了绝对化的地步,如果出现一刀切、一窝蜂、一边倒的现象,恐怕就事与愿违了。更何况,儿童文学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本来就是由不同风格、不同类别的作品组成的。而且,只有一种风格、一种类别的儿童文学,也是对读者的不尊重。读者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读者或许可以一时迁就作者,但不会永远迁就作者。不尊重读者的多样化选择,到头来,再畅销的作品也会成为无人问津的压仓物。历史上,我们吃这样的苦头够多的了。 没有多元化创作,就谈不上儿童文学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比之个体创作,创作生态的问题,更具全局指标性意义。 作为个体写作者来说,喜欢什么样的创作类别,完全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整体,如果只有一种创作类别,哪怕这种类别再好,也是可怕的。因为个体创作影响的只是局部,而好的创作生态可以催生出各类个性卓然、不同凡响的作品,影响的是整个创作的布局和走向。也因此,当个体的作家聚合在一起、作品集中呈现出来的时候,整体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 满足不同人群读者的阅读口味和需要,可以说是儿童文学真正走向繁荣的一个标志。 我想,这恐怕就是这批作家乐于加盟这套丛书的写作,出版社乐意出版这样一套不少人看来是游离市场主潮图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再说了,追求作品的艺术品质,也并一定就意味着没有市场。从“红帆船”前两套书出版后的实际情况看,图书除荣获国家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已连续重印了若干次,市场反响并不差。 也许,不“市场”,才能有“市场”。不计较眼前得失,才能有更好未来吧。 期待“红帆船抒情童话”也有良好的市场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