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说偏旁身世,尽赏汉字之美 |
|
——《偏旁有话说》创作谈2017年至2018年,汉字国学图书出版之风盛行,市场上涌现出大量“汉字故事”类图书,这对传播汉字国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跟风出版愈演愈烈,这类图书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或是有汉字无故事,或是故事和汉字组合简单生硬,或是对古文字的溯源和解释存在明显的错误。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喜欢汉字,初中时便养成了对语文课本中每个字都要抠读理解的习惯,文字敏感逐步增强。在临沂农校读书时,尤其喜欢到图书馆借阅历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这为我今后的文学写作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基础。在尝试了多种体裁的写作后,我于2010年开始转入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先后发表了《两只螃蟹跑得快》《一坛古酒》《果园里的男孩女孩》等作品,出版了科幻童话《发明大王在小人国》,并于2015年获得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忽然遇到这股“汉字故事”之风,我感到很“不服气”:我为什么不克服那些弊端,写一部更好的作品呢? 就这样,我开始琢磨如何写好自己的“汉字故事”。这时,单人旁、三点水、秃宝盖、竹字头……这些默默伴随着我们读书学习的偏旁,连同古老的文字历史,开始结伴向我走来,形象鲜活地涌进我的脑海里。偏旁和汉字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汉字有故事,偏旁更有话说。”由此,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能不能用偏旁当主线,系统地穿起字、词、句、篇,从而以偏旁为纲学习和研究汉字,收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是万灵之长,汉字即是人之所造。写作《偏旁有话说》,“人字旁”自然要当先锋,先从它开始出样章。经过反复思索,反复雕琢,我首先为这套书确定了自传体的写作手法,精选出227个常用偏旁,逐一为它们“立传”。与自传体的写作手法对应,我以第一人称为切入点,采取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各个偏旁“现身说法”。227个常用偏旁,分别从“我的祖先”到“我的故事”,再到“我来造字”,将自己的发展渊源和丰富意蕴娓娓道来,形成了一部“偏旁自传”。这样一来,所有的偏旁就被赋予了人的动作和人的感情,在写作和叙述形式上,就与图书市场上常见的“汉字故事”类图书有了直接的区别。 古时候,每个偏旁都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实际上就是一个独体字。它们不但有自己的形状和意思,也有自己的读音。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读音大部分鲜为人知。如果不是汉字研究专家,可能很少能读得出来。比如:宝盖儿(宀)的读音是“mián”,秃宝盖(冖)的读音是“mì”,走之儿(辶)的读音是“chuò”……在这套书里,我对照几十种古籍,逐一理顺这227个常用偏旁的正确读音和笔顺,并详细加以标注,使偏旁的形象更加完整和鲜活。 系统理清常用偏旁的发展源流,是《偏旁有话说》这套书的“重头戏”,也是事关这套书能不能使读者信服,能不能站住脚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等字体一步一步发展而来。它们当中有很多是象形字,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字,而有的就不那么容易认出来了。对这种“像而又不像”的现象,少有专家进行研究和解释,各种典籍里的记载也是语焉不详,作为读者更是一头雾水,难以弄清其中的奥秘。《偏旁有话说》这套图书,巧妙转换思维,为我们铺就了一条解开谜底的通道。 以自字旁(自)为例,我是这样来追溯汉字发展源流的:我的甲骨文祖先,其实由鼻子的外部线条罗列而成。先画一竖,代表鼻梁。再画一个三角形,代表鼻端外廓。接着画两个秤钩,代表两条鼻侧曲线。最后再画一横,代表左右鼻背。鼻背画完,整个鼻子也就画出来了。(摘自《偏旁有话说》之人体卷“自字旁”。) 按照上面的解说,我们很容易就能画出一个自字旁(自)的甲骨文。 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确实有一套独特的造字法则。通过对手字旁、自字旁和口字旁等的阐述,我首次总结出这样一条造字规律:无论是手字旁、自字旁,还是口字旁,它们最初的造字方式都是通过仔细观察面前之人,以人体器官的外廓以及各组成部分的线条组合而成。另外,在舌字旁、言字旁、音字旁、工字旁等源流的考证上,也有新的发现和解释。这种创新性的溯源方式,可以巧妙地帮助我们完成思维转换,准确解读汉字的源流,克服机械记忆和被动记忆的弊端,实现形象识记和思维识记相结合,极大提高汉字学习和研究效率。 《偏旁有话说》这套图书,本着不做快餐文化的原则,密切关注小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融入大量成语、典故以及造字趣闻等国学常识,同时适当提高阅读难度,收入了一些笔画繁琐的难读难写之字和需要下功夫才能理解的知识点,鼓励大家“跳起来摘桃子”,亲身体验攻坚克难的乐趣,在汉字学习上更有成就感。 《偏旁有话说》书成之后,共分六卷:人体卷、动作卷、器物卷、自然卷、动物卷和万象卷。全书的定位是:学生自主学习汉字的好老师,家长辅导孩子语文的好帮手,教师探寻汉字源流的好工具,甲骨文研究爱好者的入门书,海外朋友研习汉字的自助读本。 “细说偏旁身世,静赏汉字之美。培养语文思维,丰富国学素养。”希望《偏旁有话说》这套图书,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让我们携手走进神奇的“偏旁世界”吧! 原文刊登于2019年1月25日《图书馆报》第19版(书里书外版),责编才佳玉老师。 作者简介:刘克升 沂蒙山人,农家子弟出身。幼时即喜爱汉字,喜欢读书。至今已从事近三十年的文学创作,同步关注和研究汉字文化。他主编、策划出版图书40余部,创作的各类作品入选《全国优秀儿童文学精选集》等各类选本百余种,并有多篇作为现代文阅读题入选中小学语文试卷。他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全国电力文学奖,连续五届获全国微型小说奖。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