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 www.zh61wx.com E-meil:学生作文zhycetwx@163.com 文学创作:yangshich@163.com
于颖新 于立极 凡 夫 王一梅 王 位 王晋康 王泉根 王定海 王树槐 王鸽华 毛云尔 邓宏顺 北 董 潘与庆 皮朝辉 安 宁 汤 汤 伍 剑 艾 禺 刘清山 刘育贤 刘 俊 闫耀明 刘乃亭 刘兴诗 刘慈欣 刘正权 刘 北 任大星 米吉卡 佟希仁 李建树 李学斌 李志伟 李丽萍 李 铭 李维明 李仁惠 李利芳 李少白 汤素兰 吴牧铃 吴礼鑫 陆 梅 冰 夫 肖显志 陈国华 陈 静 陈志泽 邱 勋 宗介华 余 雷 吴佳骏 陈琪敬 金 本 金 波 周 锐 苗 欣 周学军 鱼在洋 周蓬桦 周晓波 杨向红 杨庭安 杨 鹏 郑 重 郑允钦 郑 军 林文宝 范晓波 屈子娟 卓列兵 饶 远 贺晓彤 何腾江 洪善新 洪 烛 经绍珍 张广钧 张一成 张希玉 张怀帆 郝天晓 杨福久 倪树根 凌鼎年 高巧林 高恩道 钱欣葆 爱 薇 龚房芳 徐 玲 野 军 黄春华 黄 山 戚万凯 湘 女 程逸汝 彭绪洛 谢 华 谢华良 谢倩霓 谢 璞 谢 鑫 谢乐军 曾维惠 窦 晶 鲁 冰 舒辉波 斯多林 蒲华清 翟英琴 崔合美 梁小平 樊发稼 薛卫民 薛 涛 魏 斌
    首 页   视 频   讯 息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童 话    故 事   幼儿文学  寓 言    散 文
    诗 歌   赢在起点  作品导读  作家文集   版主作品   自由写吧   作 文   精彩回放  报 纸    空 间       
目 录
热点推荐
童 话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第五章 刘老师的大作
作者:李建树     来源:儿童文学大本营    点击数:

1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到初一学年(第二学期)的期末,语文课也已讲到了第五单元。 
  这单元第一节课文的题目是《伟大的悲剧》。 
  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以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这篇课文就是斯科特的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当然,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前面写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准备和出发去南极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们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 
  考虑到讲授这一课时除了完成大纲规定的要求外,还想给自己班上那一个身份有点特殊的学生多一点额外的教益,所以刘老师在课前作了特别充分的准备。 
  年轻的刘老师有自己的上课风格,比如她不喜欢板书,嫌擦黑板时飞扬的白色粉笔灰污染空气、弄脏衣服和手、脸。这也可以说是新一代年轻教师的普遍想法——他们多么希望每个班级都有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这样只须移动鼠标将文字和图片投影到荧屏上就能上课。只是现在条件尚不具备,所以她只能事先将要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先在办公室或宿舍里打印好了,再复印若干份,上课发下去,然后就可以干干净净、轻轻松松地开始讲课了。 
  下午的这堂课,应该是对课文《伟大的悲剧》的阅读理解。在检查了全班每一个同学的阅读情况之后,刘老师将一迭16开打印的文稿纸交给了学习委员兼语文课代表叶苏苏,叶苏苏又将它分成四份,从每一排课桌的前面往后传。 
  要搞小测验啊?课堂气氛霎时紧张起来,同学们争着抢着拿那一张白纸看。 
  哦,还好还好,只是一个提问提纲,刘老师在那上面写着: 
  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为什么会“耀武扬威”?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刘老师在同学们乱纷纷地传递着白纸的时候并没有闲着,她在四处逡巡着,似乎是在物色重点提问对象。 
  同学们在看完这些参考题之后,像是一个个都有话想说。他们纷纷抬起头来,看着讲台上的刘老师,想让刘老师点到自已的名,所以前四题很顺利地解决了。 
  还有第5题——这道题请谁回答,老师在备课时便已心中有谱了,她锁定的目标几乎是唯一的,那就是请林树同学来回答。 
  这是很让全班同学出乎意料的事——因为身体的原因,各门课的任课老师都几乎不提问林树——要他站起来答题实在太困难了,于心不忍嘛! 
  当然,今天的情况特殊,所以刘老师在提问时破例强调了一句:“第5题我想请林树同学来回答。你可以坐在位子上讲,不必起立。” 
  然而林树还是在张军的帮助下艰难地站了起来,课桌一阵乱响之后,他以双手撑着桌面,想努力让自己站稳一些。 
  因为以前从未被老师点到过名,所以林树一点没有思想准备。今天刘老师的这一提问就像个突然袭击,弄得他脸通红的,话也说得不那么利索,再加声音低沉,所以要仔细听才能听清他的回答: 
  “这一段话……我想,我想……”他低头思索了一会儿之后才开始说得流畅起来:“我想,刘老师特意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是有深刻含意的吧,一个人的肉体可以倒下,但他的精神却不能倒下。作家用这一段话对斯科特表达了崇高的赞誉,意思是说,他在与大自然的博斗中虽然失败了,因为他和他的5名队员并没有成为第一支到达南极的探险队,那一个在南极历史上成为‘第一支’的探险队已经被挪威的阿蒙森队在五个星期之前就夺去了,因此只能说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却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高尚。联系我自已,虽然在肉体上不如其他健康的同学,但生活环境比斯科特不知要好多少,何况还有张军同学的帮助,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人家的那一种精神,克服困难,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教室里一时间变得相当的安静,像是还在等着林树继续说下去。 
  刘老师抬起右手朝林树压压,意思是请他坐下去。然后才总结说:“同学们今天的答题都很好,看样子是不仅熟读了课文,而且也深深被感动了。尤其是林树同学的回答,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比一般的理解课文更深入了一步,十分难得。而且,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说到这里,刘老师作了个小小的停顿。她放下课本,从讲台上走下来,笔直地走到了林树的身边:“林树同学说话的声音虽然不高,好像显得有点中气不足,但非常好听。我想,如果他能用这样的嗓音来唱歌的话,大家说,有可能会像谁那样,具有很大‘杀伤力’的?”“周杰伦!” 
  “‘周董’!” 
  周杰伦的“粉丝”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着。 
  “哈哈哈哈!”刘老师开心地笑了,她摸了摸林树的头顶,又往回走到讲台上。 
  “当然,林树同学的回答虽然很好,但也有不完整之处。请大家看看这第五题,实际是分两个部分的,对不对?林树同学回答的只是第一部分,句号之后——”刘老师拿起白纸念道:“‘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整篇课文里它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哪个同学能回答——” 
  教室里一改刚才的活跃气氛,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像是都被难住了;有的干脆低下头去,生怕被刘老师点到名。 
  刘老师又笑起来:“哼,你们哪,一说唱歌,一说周杰伦就来劲,一说到正经题目,就卡壳,这可不行啊。平时还是要多读点书,别光迷着周杰伦……” 
  叶苏苏举手站了起来: 
  “老师,悲剧我们懂,大约就是指事情没做成功,人反而送了命,就成了悲剧了。但这里说‘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就有点不大好讲了。” 
  “好的,请坐。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什么是‘悲剧’?悲剧本是指戏剧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正义的、崇高的事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但其精神却在失败和毁灭中获得了肯定。这样说来,叶苏苏同学的回答就有点毛病了:事情没做成功,人反而送了命,这就成了悲剧,对吗?比如一个小偷,想爬到十楼二十楼去行窃,结果脚底一滑,扑通掉下来摔死了,偷窃没成功,人反而送了命,算悲剧吗?” 
  “不算——”几乎是全班同学一齐回答。 
  “是啊。这里的一个前置词非常重要,是‘正义的、崇高的’事业,对不对?因此,只有有价值的、美的东西的毁灭才能称为伟大的悲剧。斯科特为了去争取国家的荣誉而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这当然是悲剧,而且是最伟大的悲剧。因为这一课课文的题目就叫《伟大的悲剧》,所以这句话在全文中就可作为主旨句,起到点题的作用。” 
  讲到这里,刘老师转过身子,破例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主旨句”、“点题”五个字。 
  刚写完,下课铃声便适时地响了起来。 
  全体起立之前,张军跟林树说了一句悄悄话:“刘老师讲得真好!” 

2

  说话间又一个学期结束了。 
  英才中学沿袭着优良的老传统,每学期搞期末总结时都要评出若干个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和单项积极分子,以鼓励全校学生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 
  “三好学生”榜上没有张军的名,因为他的学习成绩虽然年年有进步,但与班里的优秀生比,却不是太突出,因此其它方面的表现再好也白搭。 
  “优秀班干部”当然也没张军的份,因为他不是班干部,连小组长都不是。 
  这学期他总算得了个“团结互助之星”的光荣称号,据说这还是刘老师的提议。 
  但这也是来之不易,因为班长胡汉平说了,既然张军挑选林树为同桌,那末他背着林树上学放学是理所应当之事,也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就像林树经常在学习上帮助他一样。 
  此言一出,一时间闷得连刘老师都无话可说。只有张丽文老大不服气地顶了上去: 
  “很正常的事?你倒长年累月地去试试看。如果很正常,很容易,当初刘小民怎么没坚持下来?” 
  胡汉平胡搅蛮缠:“你是不是又在假公济私、任人唯亲?” 
  张丽文火了,马上求助刘老师: 
  “老师您看,他们又在乱说。我与张军同村同姓不假,但他天天背着林树上学读书是明摆着的事嘛,用得着我去为他假公济私啊?” 
  刘老师赶紧说:“对对对,胡汉平你这个当班长的以后说话得认真点,张军同学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全班同学学习的嘛,我看评他个‘团结互助之星’是恰如其分的。” 
  叶苏苏顺着班长的思路发言:“我同意张军和林树双双获得这称号。” 
  结果,那个学期,张军和林树同时获得了班级“团结互助之星”的称号。 
  一听到这个消息,张军和林树就相视而笑了:两颗星星同桌,既高兴,又好像有几分滑稽。 
  评比结果很快上墙了,一排红色的五角星,大星星下面是三好生的名字,次大星星下面是优秀班干部的名字,小星星下面才是各类单项积极分子的名字,比如“学习之星”、“劳动之星”、“文娱之星”、“体育之星”、“卫生之星”、“团结互助之星”等等——谁也不曾料到,这么多颗星星,唯有最末的那一颗最明亮,而且以后将会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大放异彩。 
  当然这又是一后话了。 
  然后就是短短的寒假。 
  寒假当然是令人期盼的,因为中间有个春节。春节是个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喜庆不说,小孩子们还能从父母和亲戚手中得到一只只红包——也就是压岁钱,可以用来自行支配,买点最想要的学习用品和书籍,这当然令人高兴。 
  但对张军来说,其意义又有不同。 
  因为这个寒假,他将带林树回家,见见自己的老爸。 
  这事说来话长。 
  他们俩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双方的老爸老妈,自然成了会经常说到的话题之一 
  但不知怎么的,也许是因为男孩子的缘故吧,说起老妈,总免不了要皱皱眉头的。似乎是,天下的老妈都是一个模式:唠叨,爱管闲事,管头管脚却又管不到点子上。 
  说起老爸,口气就有点不同了。当然,这只是在张军这一边。林树那一边,对不起,无话可说。 
  因为,他已经不知有多少年没见着他老人家了,幼时留下的印象,也已经很模糊了。只记得他爸爸高高的个子。长得很帅,对自己也很好的,常常买糖给他吃,有时还带他上街,一起吃碗小馄饨什么的。但不知为什么,他和妈妈总在吵架,三天两头的吵,吵到后来,他就离家出走了,此后就再也看不到他了。 
  倒是常常听老妈在骂他:没良心,没责任心,吊煞狷(吊死鬼)。 
  所以,张军听林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是我老爸能回家就好了。” 
  这几天,一听张军说我爸就要回家过年来了,他就会露出无限向往的表情,说:“你多幸福啊,能见到老爸了。” 
  就在那一刻,张军在内心里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过年时,一定要带阿树到家作客,见见老爸。 
  当然,要先跟阿树打好招呼,不许在老妈面前暴露自己天天接送他上学放学的事。 
  阿树是多么聪明的人哪,他一听张军这么关照,就马上联想到了刘小民以及刘小民的爸妈,所以马上伸手拍拍阿军的肚子说:“不会不会,你就把心放肚子里好了。” 
  张军的父亲张振国,是滨海市运输公司的一个农民工,原先是在公司的一个钢材料场做搬运工作的,因为年头长,工作表现又好,所以成了有二三十名搬运工组成的搬运队的队长。谁料不久前,在装卸一车螺纹钢筋时,货车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倒退着滑行,眼看一根很粗的钢筋就要斜向刺中一个还来不及逃开的搬运工的后背时,他勇敢地冲上前去将那人一把推开——那个工人得救了,钢筋却不偏不倚正好戳中了他的大腿! 
  他受了工伤。幸亏是在大城市,交通方便,医疗条件又好,腿治好了,却留下了永久的残疾。 
  鉴于他的救人行动,公司嘉奖了他,并为他定了个甲级伤残。然后又破格将他招收为正式工——搬运工做不了了,队长当然也当不成了,新岗位就是在料场值班,每天登记进出车辆。晚间就睡在值班室里,为料场打更。 
  所以,老爸一直是张军心目中的英雄,一说起他来,满眼流露的,都是崇敬之情。林树受到这样的情绪感染,久而久之,内心也对他的父亲充满了崇拜。 
  在来张军家的路上,他不止一遍地设想张军老爸的形象,一会儿是像自己一样,因为有腿疾,所以人就满脸苦相,黄皮肌瘦的;一会儿又像是个弥勒佛,因为缺少运动,所以胖得不成样子,只能坐在那儿叹气。待到进门一看,才知全不对。张军他老爸,与张军长得可真像,一张方脸,有棱有角的,唇上留着一排黑黑的短髭,虽是坐在沙发上,但远远看去,自有一股英武之气。他不禁在心里喝一声彩: 
  “嘿!这才像阿军的老爸!” 
  三人坐定,张军他老爸开口问林树:“是和我们阿军同学的吧?” 
  “是啊是啊,我俩坐同桌。” 
  “他读书肯定没你好。” 
  “一样的,一样的。” 
  “哈哈,这你可骗不了我。我知道的,我们阿军爱打球,爱下棋,心思都用到那上面去了,读书不用功的。” 
  “用功的,用功的。” 
  “象棋比你下得好吧?以前在村里,他可是坐头把交椅的。” 
  “那可不一定,有时他赢我,有时我赢他。” 
  “哈哈,哈哈,怎么天下人都一个毛病,说别的可以很谦让,一说下棋那可就不客气了——要不你俩现在就下一盘,我在旁边看着,保证不给他支招儿。” 
  林树想:哦,大概天下老爸都是这样子吧?多么好,多么大气,一点都不罗嗦,也不婆婆妈妈的。 
  说话间,张军已经在沙发茶几上摆好了棋盘。这期间,张军妈妈孙香玉几次进出客厅,在厨房与客厅之间穿梭忙碌着。她每进一次客厅,就看一眼坐在沙发上的林树。她以前听儿子几次说起过这个同桌,亲眼看见他却是头一次。第一眼,她觉得这孩子长得真清秀,再加戴一副白边框的眼镜,显得很文气,功课一定很不错,因此她十分庆幸自己儿子能与这样的一个聪明的好同学坐同桌。第二眼,她觉得这孩子真可怜,小小年纪,就得了这么麻烦的怪毛病——跑不能跑,跳不能跳,会失去多少童年的欢乐!还有,看他的穿着,就可知道他家的家境一定也不会太好,大过年的,还是穿这么一套半新不旧的校服…… 
  张军是个急性子,下棋如三步上篮,啪啪啪地落子如飞。相比之下,林树则要沉稳得多,一步步地,稳扎稳打。 
  众所周知,下棋如同行军打仗,虽说是“盘上谈兵”,但它与兵法上的道理是相通的,因此,对奕的人在棋盘上就要斗智斗勇,捕捉战机,然后施展杀法,以最终谋取胜利。张军是勇猛有余,谋略不足,大约也有点轻敌之故(以前阿树是他手下败将啊),所以下到中盘时,只听张军爸爸的口里发出‘嘶’的一声,像是已经看出了儿子这一方的危险,只是阿军仍然浑然不觉,只顾猛冲猛打,杀个痛快淋漓。 
  张军他老爸看出来了:马与对方将、帅在横线或竖线上相隔一格,这时将帅的活动便会受到控制。如果在马后用炮照将,将帅就无处可逃——这是一种很平常的象棋对局实战杀法,其名称平常被用来讽刺有些人爱事后诸葛亮说风凉话,也就是“放马后炮”。这当然只是一种生活语言上的借用,无关宏旨,不像棋局上的“马后炮”,那是非常具有杀伤力的一着,但见林树的红方先进马定住了张军的老将,再马二退四、炮五平四,令黑方只能应付着走卒5进1、将5平6,最终弄得自己的老将无法动弹。 
  红胜,林树拍手大乐。张军急得脸都红了,一边连说这盘不算,这盘不算,我大意了,我大意了。一边又重新布子,想拉阿树重战。但张军妈妈已经摆好了饭菜,还有,同村的张丽文以及小四川、小湖南也已得知了林树到来的消息,一个个不请自来,小小的客厅顿时热闹起来。张军只得作罢,连忙跑到隔壁,请爷爷奶奶过来一起吃饭。奶奶也是一身新衣,满脸喜悦。才只进门,张丽文便弯腰先拜,恭贺奶奶新年快乐!奶奶头发雪白,脑袋倒是煞煞清爽,说这不是阿根家的闺女嘛,阿根比阿军爸爸大了一辈,所以你不能叫我奶奶,而应该说祝大妈妈新年快乐,否则我要折寿的。一席话说得大家又乐,然后小四川、小湖南也一一上前向奶奶拜年,把老人家乐得嘴都合不拢。 
  送林树回家的路上,张军见他一声不吭,以为家里有什么地方招待不周,惹他生气了,于是就放慢车速,小心翼翼地问阿树你怎么了?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吗?他还是一声不吭,只是低了头,沉默着。张军慌了,连忙停了车,低头去看。这一看,更慌了,因为发现他正在默默流泪。 
  张军索性支好自行车,将林树抱下来,坐到路边的一棵大树下。 
  “阿树,你怎么啦?过新年,大家都挺高兴的,你哭什么嘛?是我做错什么了吗?” 
  “不是不是,没有没有。你们家,多好啊,热热闹闹的。我在想我们家,我们家多么冷清啊!我在想,我在想……我在想我爸爸!阿军,有爸爸多好啊,我爸爸,他在哪里呢?” 
  说着说着,眼泪又扑簌簌地流了下来。 
  张军没招了,只能陪着他流泪。 
  张军什么都想到了,就唯独没想到这一点。放假,过新年,本来是想让林树多一点快乐的,谁知给他带来的,却是意外的伤心。 
  “好了,我们回家吧。”痛痛快快地哭过之后,林树对张军笑着说,“谢谢你,我已经不晓得有多少年没过个这么热闹的年了。真的,我好高兴。” 
  “真的高兴啊?” 
  “真的。” 
  “那好,我们回家。” 
  这一路,两人便没再说一句话。 
  张军只在心里默念着:过年之后,自己一定要对阿树加倍地好。一定要多陪陪他,不让他寂寞。一定要帮他打听一下他爸爸的消息,努力将他找回来,给他一个完整的家…… 

3

  刘秀芹老师有一个大学里的同学在《中教天地》编辑部里当编辑,有一天忽然写信来与她叙旧,并约她为他们的副刊版面写稿。刘老师学生时期做过作家梦,读大学时与一班爱好文学的发烧友一起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这位当编辑的朋友就是当年的发烧友之一,因此一接到她的约稿信就不禁手痒,于是七拼八凑,写了一篇结合自己班主任工作的随笔用email发了过去。那同学惜字如金,在邮箱里,作为读后感的“回复”只有两个字:很好! 
  三个月后,那篇“很好”的文章果真就在《中教天地》上刊登了出来—— 

我 的 教 学 笔 记 
/刘秀芹
 

  看看我带的这个班 

  记得那是初一年级下半学期的期中,我的《语文》课就要进入第三单元教学进程了。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前三篇讲的是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第四篇写的是群像,有外国文豪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等。还有一篇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则是我国的古代名人。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显然,要教好这些课文,必须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去确定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这三方面都能得到教益。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能作出巨大贡献,除了有超凡的能力外,首先在精神和品格上超凡脱俗。其次是从知识和能力上说,不仅是课文的主人公都是大家,而且像《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杨振宁不仅是一位获得过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的大科学家,从其所著的这一篇课文的语言文字、人文内涵、篇章结构上来说,也有许多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和感悟的东西——他无疑同时也是一位有深厚学识和文字功底的大作家。 
  因此可以说,第三单元不仅仅是完成语文知识上的教学,同时也是在向全班同学进行一场如何树立远大人生目标的教育。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重新打量了一下我带的这个班级的48个学生。 
  毕竟已经有过一个半学期的相处,我多多少少掌握了他们之中每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为。总体来说,他们都还单纯。他们的脸孔光洁,眼神清澈,笑声响亮。 
  曾经有学生在一次师生对话形式的主题班会上这样问过我:刘老师,你作为上海师大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怎么会到我们这种乡镇中学来教书的? 
  我反问:我为什么不可以来你们这种学校来教书的? 
  因为我学了一下他们当地人的说话口音,结果引起哄堂大笑。笑声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于是我很仔细很实在地向他们讲述了我“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就业过程,包括如何泡制简历,如何赶场(人才招聘会),如何受到冷遇,如何等待招聘单位回复,如何学习美姿美仪,如何练习只露四颗牙齿的微笑,如何通过笔试面试等等——我告诉他们,即使像他们“这种乡镇中学”的一只饭碗,没有任何背景的一个硕士研究生想完全通过自己“赶场”去争得一个“正式在编”的教职工也是多么的不易——班会的气氛先是活跃,后是沉重,看样子他们以前真是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1992年出生的人 

  讲到现在的就业难,有同学就在下面问:难道以前就不难的? 
  哈哈,在教师队伍中,自己算是年轻一族,不料来到他们这里,自己却完全有资格老气横秋一回了。 
  我知道这届学生大多数是1992年出生的。那一年我已经读初中了,现在回过头去想想,好像这日子就在眼前。1992,多么近哪!回想一下,这一年,先是云南那边发生过一次地震,震级不高,好像是三级多一点。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在这一年,邓小平有一个很著名的南方谈话,而且是作为中共中央二号文件下发的,传达到每一个人。然后是全国各地的人涌到深圳特区去买股票权证,再后来是召开十四大,主题是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这么一来,上上下下就都觉得人才紧缺了——对这一点,我印象最深,因为那一年我们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哥哥大学毕业,开始是想回家乡工作的,所以父亲与县人事局签了一份协议,那协议上规定哥哥大学一毕业就应该进县级机关当公务员的。不料后来因为哥哥在大学里成绩在前五名,表现优秀,达到了可以留在那所大学所在地的省城工作的条件。省城的天地当然要比家乡的小县城大得多,所以就想退掉原先与县人事局签订的协议,将档案返回学校。县人事局不肯,拿出有父亲按了手印的协议说话,努力想将我哥哥这个“人才”留住,弄得老实本分的父亲一筹莫展,最后是找了在县政府当官的一个家乡老亲出面调停,才将那份用人协议退掉。 
  我在班级里向这帮同学讲了这个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而且都觉得有点像是天方夜谭,很奇怪的;也有同学抱怨自己为什么不早生几年。只有一个同学始终低着头,像有很重的心事。也不光是因为我讲这个故事让他有了什么想法,我发现大凡我一在班级里与同学们谈人生,谈理想,他都是这么个状态,这么个表情。 
  这个同学名叫林树,就坐在教室后面的倒数第二排。站在讲台上,我只要用眼睛的余光往下一扫,就能看到他:人长得很清秀,戴副眼镜。因为腿疾,他总坐在那里,很少动。 
  据班干部反映说,他偏重理科,将来的理想是当科学家。 
  这倒是好的。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理想是当老板,当明星,当作家艺术家,很少有人想当工人农民,也很少有人想当工程师、科学家的。所以我很想在讲《邓稼先》之前,去林树家看看,与他好好聊聊。 
  要去他家,得先找张军说一下。 
  张军也是我带的这个班的一个学生,是林树的同桌。这个学生有点特色,从农村来的,特别朴实,因为能与林树玩在一起,两人就成了好朋友,上学期还特别来找到我,主动要求从外班调入,跟林树坐同桌。 
  我知道,在学校里,学生调班是一件有点犯忌的事,无论好与不好,都有可能产生误会,以为我是在挖人墙脚——外人可能不知,我们校长治校很有一套,比如对班主任的考核,先不作横向比,而是自己与自己比:比如上半学期,你班的总平均成绩是多少,到了下半学期,又出来个总平均成绩,如果提高了,百分比是多少,下降了,百分比又是多少。再下一个学期,自然又会统计出一个百分比出来,拿这个百分比与上一个比,提高了,自然有奖;下降了,就得挨罚。同时,再作横向比,下降的不用说了,等着挨罚吧;即使都是提高的,那还得比谁提高的幅度大——这么纵向横向不停的比下去,教师便像被绑在了战车上,一天都不得安宁了。你说,在这样的前提下,谁不想班里的学生个个都是天才,而且全面发展?所以,中途调别班学生这件事,真的是很有点风险的。 
  但将张军同学调入我班这件事却好像是个例外,几乎人人都会说,学校这件事做对了,因为张军这个学生愿意义务背他的同桌上学放学,等于给一个行走不便的同学解决了大困难, 
  自此之后,人们就经常会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或楼梯上遇到这么一位面容坚毅、神态执着的男生,背着与自已差不多高的同学林树,来来去去。因为背着一个人,要用力,所以这个男生走路时头总是低着的。他要看你,眼睛就得往上睁,而嘴角却是往下拉——我说他“面容坚毅、神态执着”,出处大约就在这儿。 
  开始的时候,人们或许会在心底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测或疑问:他们是兄弟?亲戚?或者是雇来的民工?那个背上的学生怎么啦?如果是腿伤,那末也该好了呀,怎么会一直背下去?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似乎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再接下去,真相大白了,可能又会有人说,真是不可思议啊,非亲非故的,就这么天天背着,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同学间相互帮助的故事,或大或小,至少在学校里,是经常发生着的。只是就像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一样,事件本身有大有小,但影响却往往不以事件大小来决定。有时,一件小小的新闻,其产生的效果却是“爆炸性”的,被媒体炒来炒去,余音绕梁。上学期我们班级男生在街上路遇一伤腿的老太太,将她背至家中。人家写了封感谢信到学校,结果那男生立即成了“助人为乐”的典型,多次受到表扬,而天天背着林树上学放学的张军,倒反而成了同桌的日常功课,大家视若无睹——上学期期末,学校照老规矩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单项明星之类,他连个“互相帮助之星”单项奖励也没得(他功课一般),真是奇怪。 
  话说从头。我一想到家访,就忙不迭地找张军来问,说你看老师什么时间去林树家作家访合适?谁知他不作正面回答,反问我说,老师你想去林树家谈什么?我说人生理想之类嘛。他说那你就别去了,除非你有好办法治他身上的病,其它他比谁都明白,因为现在除了读书之外,他什么也干不了;至于读了书做什么,那就等书都读完了再说——我俩天天谈这些,你看你还能说什么? 
  哈哈,我还真的没什么可说的了。 

  乡镇中学的学生 

  当初应聘来乡镇中学任教,内心也的确是有过不平衡的,觉得乡镇中学的硬条件和学生素质肯定没法与大城市里的那些省重点市重点之类的名校比。 
  现在我却感到原来乡镇中学也有其独特的优点。第一次班会,我问你们中间有多少位同学来自农村?底下有一半左右的人举手。我又问有几位同学家中还没有电视机的?底下没有人举手。有几位同学家中有电脑的?也没有人举手。有几位同学带着手机或小灵通来上学的?这时教室里发出了一阵嘈杂声,很多同学在交头接耳,好像在说,老师提这样的问题,也太搞笑了吧,上学带手机干嘛用?我们有好多爸爸妈妈上班了也还没配备手机呢。后来有一个同学举手了,脸红红的,好像带手机来上学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 
  这个同学,名叫向兵。 
  向兵的父母做生意,据说曾打算化大价钱送他上城里的“贵族学校”去寄宿读中学的,但后来怕他一个人住在城里学坏,觉得还是就近入学,天天回家的好。 
  贫困,有时候会让很多事情变得简单;贫困,人与人之间也容易滋长亲情,这是我跟这些同学相处之后所感觉到的,与我自己在大城市里上学时的感受绝然不同。 

  胡汉平的一篇作文 

  当初我挑胡汉平任代理班长是鉴于他在小学时当过多年班长。他也的确没令我失望,个人表现无可挑剔,是全班同学公认的“三好学生”,班级工作也做得井井有条。 
  曾问起他的理想,他的回答很平实,不是想当作家科学家明星什么的,说是将来就想去考公务员。我一听他那老气横秋的回答就笑了,问他怎么会想到这一点的,他说是爸爸妈妈教的,考上公务员最好,国家级的是金饭碗,省级的是银饭碗,市级的是铁饭碗。反正什么都不用愁了,所以我要好好读书,将来即使只考了个铁饭碗,也什么都不用担心了。 
  对他更深一层的了解是在看过他的那一篇《蚌中砂》的作文之后。 
  我的那一次作文采用的是“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即先发给每位同学一份介绍珍珠形成过程的科普知识读物,然后要求每个同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并且要求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有创意的表达”,且一定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胡汉平的那篇作文是写得很好的。原文不抄了,大意是说,他原先生活得很平静,在班级里当着班长,老师信任,同学常围着自己转;学习成绩不错,工作也很顺利。不料后来转来一位新同学,因为帮助同桌有功,常受老师表扬,班里同学的视线也开始转向他,自己颇感失落,因而视那位新同学如眼中吹进的一粒砂子,常被硌得难受,有时眼泪水都要被磨出来。 
  再后来想想,不妨学学那只河蚌,“于其难受,不如发奋”,如果自己工作、学习更上一层楼,还愁变不成一粒光彩夺目的珍珠啊! 
  我说,胡汉平,你把这篇作文抄出来,老师帮你推荐到晚报副刊版上去发表一下,好吗?他想了想,回答我说:谢谢老师的夸奖,但千万别拿出去发表哎,我只写给你一个人看看的,否则要让人笑话的啊。 
  嗨,天下竟还有这么理智的学生,这个小大人! 

  一次主题班会 

  要开主题班会,却找不到题目。班长胡汉平来问我,我随口说了句:“《学雷锋》吧。”胡汉平听后,表现不像平时那么痛快,吱吱唔唔的,说这种老掉牙的题目,可能谈不起来的。 
  我说你不会找几个同学中的骨干,先让他们查资料,作准备?只要有三四个人带头发言,后面就会跟上来。还有,教室也要布置一下,摆成圆桌会议的形式,让大家面对面。 
  胡汉平毕竟是胡汉平,不管有什么毛病,起码一点是很听我的话,做班级工作也一点都不含糊的。 
  说完之后我就没再去过问,直到班长来请我,说主题班会要开了,请你光临。 
  我一进教室就很高兴:课桌都靠墙边放了,人坐成一个圆圈。这么一布置,人与人离得近了,交流起来就会更容易些。 
  同学们大约也感到新奇,大家说说笑笑,气氛相当活跃,有点热气腾腾的感觉。 
  黑板上写着毛泽东的那个著名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题目是“老掉牙的”,形式更是“老掉牙的”——竟然是击鼓传花,规定花落谁手,谁就得讲一个“雷锋故事”,讲不出,就罚唱一支歌。 
  可能是胡汉平带领班委一班人集体讨论决定的吧,这么严肃的一个题目却要借助游戏的方式进行,亏他们想得出! 
  谁知鼓声一响,人人都紧张,脸也红了,手也抖了,那传花的速度,更是快得惊人,代表“花”的一只小小乒乓球真正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 
  但见咚咚咚咚的鼓声一停,张丽文身手敏捷,将那只白色乒乓球往坐在一旁的大m郭槐怀里一扔,郭槐体胖手笨,球未接住,一掉地上就骨碌碌地滚得不知去向,全班大笑。大m不得不站起来说话,且依然不改他那一句口头禅:“子曾经曰:不知者为不知也。那雷锋同志我不认识,他出生的时候连我老爸都还没出生,我又怎么能认识他呢?所以就只能给大家唱首歌了。”郭槐这人大概只知道在球场上横冲直撞,讲故事不行,唱歌又有点五音不全,却又爱赶时髦,竟敢唱让周杰伦红遍全国的那首《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那歌词本身就很拗口(据说有学校还曾选其中一句,与出自古诗词中的名句同作为不完整的句子让同学默写,真是天晓得),让郭同学一唱更是“惨不忍听”。只听全班男女同学先是齐齐地高喊一声“我倒!”然后又是一场轰堂大笑——开始我还以为是全班要来一个“卧倒”,后来才知他们喊的是目前在少男少女堆里十分流行的一句口头禅,这当然也令我既好气又好笑。 
  我开始为这一堂主题班会的“质量”担心。 
  不料后面的局势发展令我精神一振,因为差不多每个接到“花”的同学都长长短短地讲了个雷锋故事,有的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有的说“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一个妇女丢了钱,他以自己的津贴为人家买了车票,人家问他名字,家住何方,他回答说‘我叫解放军,家住大中国’”;有同学说“雷锋7岁就成了孤儿,参军后每月有几元钱津贴,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钱都用来支援灾区和家庭有困难的战友”;有同学绘声绘色地讲了雨夜背一迷路老太太回家的故事……也有一同学接到“花”后坦率地说:“我跟大m一样,对雷锋了解不多,兴趣不大,为什么呢?你想啊,现在谁还会这么呆,这么傻?大人从小就在我们耳边喋喋不休,教育我们不要多管闲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老人摔倒不能扶更不能送她(他)上医院——万一伤重,人家子女赖上你了怎么办?路上丢的钱包不能捡,因为那可能是歹人设下的圈套或陷阱……种种‘不要’像一条条绳索捆住了我们的手脚,所以我想,今天很可能是出不了雷锋的。” 
  他这么一说,鼓声不响了,主题班会很快变成了辩论会,正、反两方面好一阵“激辩”。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我想我应该站出来说话了。 
  我当然是站在“正方”这一边的,希望我们这一代少年继承雷锋精神,让人间多一点温暖。我在总结发言中还很有“针对性”地指出,有同学说当代出不了雷锋,我看我们班就有像雷锋那样的同学,你们说不是吗? 
  我期待着同学们的热烈反应,结果除了张丽文连连颔首对我的话表示响应外其余同学都在那儿面面相觑,好像是在问:我们班有这样的人吗?他(她)在哪里?怎么没见有人宣传过? 
  是真的没感觉,还是在故意装糊涂? 
  所以,下一次的主题班会,我想干脆就组织一次班级辩论会吧。 

  • 上一篇文章: 第六章 唯一的一次“缺勤”

  • 下一篇文章: 第四章 “懂事长”大叔来找他
  •  欢迎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访问人次:AmazingCounters.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