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 old.zh61wx.com E-meil:学生作文zhycetwx@163.com 文学创作:yangshich@163.com
于颖新 于立极 凡 夫 王一梅 王 位 王晋康 王泉根 王定海 王树槐 王鸽华 毛云尔 邓宏顺 北 董 潘与庆 皮朝辉 安 宁 汤 汤 伍 剑 艾 禺 刘清山 刘育贤 刘 俊 闫耀明 刘乃亭 刘兴诗 刘慈欣 刘正权 刘 北 任大星 米吉卡 佟希仁 李建树 李学斌 李志伟 李丽萍 李 铭 李维明 李仁惠 李利芳 李少白 汤素兰 吴牧铃 吴礼鑫 陆 梅 冰 夫 肖显志 陈国华 陈 静 陈志泽 邱 勋 宗介华 余 雷 吴佳骏 陈琪敬 金 本 金 波 周 锐 苗 欣 周学军 鱼在洋 周蓬桦 周晓波 杨向红 杨庭安 杨 鹏 郑 重 郑允钦 郑 军 林文宝 范晓波 屈子娟 卓列兵 饶 远 贺晓彤 何腾江 洪善新 洪 烛 经绍珍 张广钧 张一成 张希玉 张怀帆 郝天晓 杨福久 倪树根 凌鼎年 高巧林 高恩道 钱欣葆 爱 薇 龚房芳 徐 玲 野 军 黄春华 黄 山 戚万凯 湘 女 程逸汝 彭绪洛 谢 华 谢华良 谢倩霓 谢 璞 谢 鑫 谢乐军 曾维惠 窦 晶 鲁 冰 舒辉波 斯多林 蒲华清 翟英琴 崔合美 梁小平 樊发稼 薛卫民 薛 涛 魏 斌
    首 页   视 频   讯 息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童 话    故 事   幼儿文学  寓 言    散 文
    诗 歌   赢在起点  作品导读  作家文集   版主作品   自由写吧   作 文   精彩回放  报 纸    空 间       
目 录
热点推荐
童 话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沙漠里的大蘑菇
作者:刘兴诗     来源:儿童文学大本营    点击数:

关键词:儿童文学|原创|科学文艺|沙漠|大蘑菇

  《哇啦哇啦报》快讯,本报记者席利呼图报告,沙漠里长出了大蘑菇!!!
  这是本记者亲眼所见,有照片为证,绝对真实可靠,绝对是第一手资料。没有一滴水的沙漠里,怎么会冒出蘑菇?岂不是特大新闻。所以本记者连用了三个惊叹号。奇怪!奇怪!真奇怪!
  这个蘑菇几乎有两个人高,已经完全变成了坚硬的石头。据本记者推测,得出三点初步结论。

  1. 蘑菇生长必须湿润气候。必定这里原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才能给眼前这个特大号蘑菇提供生长条件。   
  2. 有这样大的蘑菇,必定有同样大小的动物,很可能从前这里是大人国。   
  3. 由于时代久远,这个大蘑菇已经变成蘑菇化石了。

  《哇啦哇啦报》又讯,本报记者席利呼图在沙漠里发现特大号超级石蘑菇一事,引起毛里毛什教授关注。将大蘑菇照片与古猿头型仔细对比后,瞧见其细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沉重的大脑袋,十分激动宣布说:“此蘑菇化石判断有误。据本人研究,应该属于一种罕见的大脑袋古猿化石无疑。其脑袋如此巨大,足以证明其脑容量大得惊人,智商可以超过现代人类,乃是古人类学一大发现也。据发现者拥有命名权之条文,建议命名为大脑袋古猿席利呼图种,用以表彰科学记者席利呼图先生之功绩。”
  毛毛施施博士进一步引申说:“这一重大发现彻底解决的人类起源问题。古人类绝非起源于非洲或包括中国云南在内的东南亚,而是起源于亚洲腹地沙漠,然后散布到各方。”
  茅什冒里研究员主张在发现地点建立纪念碑,开辟科学公园,同时火速申报诺贝尔学术奖。

  《哇啦哇啦报》追踪报道:经过一番激烈火热学术争论,前此报告的沙漠石蘑菇乃是大脑袋古猿化石一事暂停讨论,所有消息宣布作废。本报拥有沉默权,毛里毛什教授等学者亦暂时保持沉默,特此奉闻。

【小小科学家的话】
  石蘑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无论荒漠、冰川、海岸和黄土地区,尽管作用力不同,都能生成同样的蘑菇形态。
  荒漠石蘑菇是挟带大量沙子的风,长期磨蚀露出地表的岩石的结果。
  为什么风沙把岩石下部磨得很细,上面留下一个大脑袋呢?因为沙子本身有重量,风不能把大量沙子扬上天空,主要集中在贴近地皮的地方。岩石下部受到的磨损大,上部相对磨损小。经过长期不断的上下差异磨蚀,自然就形成大脑袋、细脖子的石蘑菇了。如果上面岩石坚硬,下面比较软,容易被侵蚀,就更加容易生成石蘑菇了。席利呼图记者、毛里毛什教授、毛毛施施博士、茅什冒里研究员说的,统统都不对,别被他们的头衔吓唬住了。

【知识点】

      
  1. 石蘑菇不是什么稀奇东西,别大惊小怪。   
  2. 沙漠里的风沙主要集中在接近地面的空间。   
  3. 沙漠石蘑菇是风沙上下差异磨蚀的结果。

超级马蜂窝化石

《哇啦哇啦报》快讯,本报记者席利呼图继续报告,沙漠里还有一个大蜂窝。
  前次本记者关于沙漠蘑菇之报道,由于观察尚不细致,小有失误,深表歉意。此次本记者特地精心拍摄照片,较上次沙漠蘑菇照片更加清晰。确有众多蜂窝,密密麻麻布满石面,几乎无一空隙,与一般蜂窝毫无二致。以古今马蜂窝尺寸作比较,这个马蜂窝大得出奇。
  本记者据此认为,此乃蜂窝化石无疑。如此举世罕见奇观,真乃闻所未闻也。

《哇啦哇啦报》消息。席利呼图记者报道沙漠蜂窝后,毛里毛什教授迅速作出反应,认为此番必定判断无误。
  石面密布蜂窝状孔洞,乃是钢鞭证据。不是蜂窝,还能是什么?蜂类中,马蜂最大,必定是一个远古马蜂窝。
  茅什冒里研究员、毛毛施施博士一致赞成此创造性学术意见。茅什冒里研究员仔细测量其孔洞大小,和现代马蜂窝孔洞比较后,总结出具有指导性的一条重要定律。依照牛顿定律前例,称为“茅什冒里定律”,包括以下三点内容:

      
  1. 古代恐龙远远大于现代蜥蜴,古代马蜂也远远大于现代马蜂。   
  2. 从这个马蜂窝尺寸,换算当时马蜂个体大小,可以推知古代马蜂必定大如麻雀。   
  3. 根据恐龙和古代马蜂个体逐渐变小的趋势,可以广泛运用于一切生物,推知未来人类身材也会逐渐变矮变小。姚明现象属于特例,“三寸钉”、“矮脚虎”乃是未来帅哥之标准形象。

本报记者以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关公还会走麦城,过去说错一次算得了什么?只要这次说对了,就能证明一句老话:“失败是成功的妈妈。”

【小小科学家的话】
  唉,这个稀里糊涂的席利呼图记者先生又犯老毛病了,说什么“失败是成功的妈妈”。无非不过想炒热一条新闻,故作耸人听闻之语罢了。毛里毛什一帮人也跟着起哄,无非不过想卖弄自己,来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也不顾自己的身份,不顾别人如何感受。
  这不是马蜂窝化石,也是一种常见的荒漠地貌现象。它的生成和两个作用有关系。
  第一个作用是岩石热胀冷缩。荒漠地方的昼夜温差比较大,属于典型大陆性气候。白天,岩石被烈日晒得滚烫,体积发生膨胀;夜晚气温迅速下降,岩石表面重新变冷而收缩。这样一年又一年,不停地热胀冷缩,岩石表面就会一片片脱落,生成许多宽浅的疤痕。
  第二个作用是风沙剥蚀。挟带大量沙子的一股股旋风气流,好像风钻似的,不断磨蚀石头表面的浅浅疤痕,越钻越深,就会出现密密分布的蜂窝状孔洞了。地质学家给它一个最好的名字,就叫做蜂窝石。
  蜂窝石的形成过程,不一定非得要有热胀冷缩作用,但是风沙磨蚀却是不可少的。

【知识点】

        
    • 蜂窝石也是常见的现象。   
    • 蜂窝石是含沙的旋风气流长期磨蚀的结果。有时候热胀冷缩也起一些作用。
  • 上一篇文章: 魔鬼城传奇

  • 下一篇文章: 达坂城的风
  •  欢迎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访问人次:AmazingCounters.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