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童文学|讯息
2012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幻想文學作品,比較優秀的有李秋沅的《以尼瑪傳說》。兒童文學的網絡化,不單單是文本從紙質到電子的一個承載媒介的改變,還有因此而帶來的感知世界方式和藝術表達方式的改變。 2012年兒童文學市場依舊火熱。近年一直火爆的校園小說、幻想文學、動物小說繼續引領風騷,圖畫書、網游文學等新的藝術生長點進展迅速。孩子們持續的文學閱讀熱情和越來越多樣化的審美趣味,與兒童文學作家們的創作理念形成了有效而密切的互動,帶來了2012年兒童文學既執著堅守又勇於創新的創作格局。作家們試圖擺脫快寫作的誘惑與誤區,力求寫出更為個性化、本土化和具有經典品格的作品。 立足於時代和本土的個性化寫作 豐富而駁雜的當代生活賦予了作家們關於童年多種多樣的文學想象,他們筆下所傳達出的兒童的生存狀態有天壤之別,然而,它們卻同屬於中國經驗。兒童文學像一滴水,折射了這個時代經驗的復雜性,而這一切都有賴於作家們個性化的表達和對生活獨特而深入的觀察。 老詩人傅天琳和女兒羅夏的“斑斑加油”系列小說,帶來一個具有國際化背景的孩子的生活。當斑斑的生活裡充滿“感恩節的冰上派對”、“野營”、“森林課堂”等浪漫字眼時,在毛蘆蘆(長篇小說《風鈴兒的玉米地》、《黃梅天的太陽》、《姐姐的背簍》)和謝秀蓮(報告文學《留守還有多遠——留守兒童採訪檔案》、長篇小說《暖村》)的筆下,那些留守兒童還在為一些基本的生存權利而苦苦掙扎。同樣,當上海男孩許多多(周晴“不一樣的許多多”系列小說)冒出諸如“點子銀行”的念頭時,老臣筆下的鄉村少年(“陽光成長小說”系列)還在接受著嚴峻的生存考驗。殷健靈干脆讓她的人物從大城市隨母親來到貴州的深山(“甜心小米”系列中篇小說),體驗著匱乏的物質生活……作家們從各自所熟悉的生活出發,為當下的少年兒童繪制了一幅栩栩如生、多姿多彩的群像。 對文學性和核心價值觀的堅守 兒童文學應該以其“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向兒童的內心播撒真善美的種子,讓他們從小與他人、與大自然、與文學建立溫暖而牢固的關系,相互信賴、彼此支撐。 玉清的短篇小說集《地下室裡的貓》語言洗練、簡潔,對童年經驗和人性的發掘體察細致入微。老作家金波的中篇童話《開開的門》以充滿詩意和想象力的語言傳達了什麼是同情、公平和溫暖。曹文軒的“叮叮當當”系列中篇小說,堅持了他一貫的創作理念:面對命運的磨難頑強地抗爭,並生發出堅韌的溫情。劉先平的長篇紀實文學《美麗的西沙群島》告訴小讀者們一個陌生而美麗的世界。孫健江作、林煥彰繪的寓言集《試金石》語言精短犀利,哲理深刻有趣。徐魯的“金薔薇美文系列”以飽含真情的筆觸,為童心、大自然和母愛歌唱。著名作家張煒在“半島哈裡哈氣”系列中篇小說中讓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都市兒童呼吸到了大海的氣味和來自曠野的清新氣息。楊紅櫻的長篇童話“笑貓日記”系列之《孩子們的秘密樂園》、《永遠的西瓜小丑》,伍美珍的中篇小說《青蛙王子愛地球》,湯湯的“奇異童話”系列等以溫馨的筆觸撫慰著孩子們稚嫩的心靈。女性作家魯景超、湯素蘭和李東華的“紫丁香散文書系”,以女性視角叩問成長疑惑,用女性語調講述童年風景,散發著溫暖的光輝。 2012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幻想文學作品,比較優秀的有李秋沅的《以尼瑪傳說》。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了秦文君的幻想小說《王子的長夜》。這些作品傳達出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意。“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2012年推出了“生態文學系列”之《金蟒蛇》和《野馬歸野》。后者展示了新疆卡拉麥裡自然保護區遼闊神秘的自然風光,描述了普氏野馬群在惡劣環境中的驚險抗爭情景,提倡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勇於創新的“跨界”寫作 兒童文學常常被視為“小兒科”,但正因為它“小”,所以沒有尾大不掉的笨重,它最大的特色是靈動,像一個彈珠一樣活潑地滾動。當新的媒介、新的元素出現,它能夠靈活地上前擁抱,而不是抵抗,比如它和圖畫、網游、微博的互動中,產生了新的文體——圖畫書、網游文學和微童話。2012年在繼續大規模引進國外經典圖畫書的同時,原創圖畫書也紅紅火火,如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的“皇城童話”系列、接力出版社的“怪物大師”系列、江蘇文藝出版社的“洛克王國”系列等,都獲得了不俗的反響﹔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了“中國第一套微童話繪本”冰波的《水晶靴子》和王一梅的《住在樹上的貓》,使得網上熱熱鬧鬧的微童話風潮有了紙質的文本。“跨界”文體已經成為少兒出版新的生長點。 兒童文學的網絡化,不單單是文本從紙質到電子的一個承載媒介的改變,還有因此而帶來的感知世界方式和藝術表達方式的改變。網游文學因為網絡游戲的介入,在文學與游戲的融合過程中,文學改變了游戲的部分特質。如在《植物大戰僵尸武器秘密故事》中,文學賦予了游戲所沒有的更為豐滿的人物形象、內心活動、審美理念和道德情操,而游戲又賦予了文本一些程式化的表達。而微童話因為受制於微博字數的限制,每篇不能超出140個字,這就使得微童話更著重抓一些微小的題材,見微知著,短小優美。網絡技術和理念的變遷,至少局部地改變著兒童文學傳統的認知方式和表達習慣。 從表象摹寫到內心呈現的距離 縱觀2012年的兒童文學,就能發現,它具有了更強的包容性和靈活性。它熱情地擁抱市場與讀者,它善於互動,同時也不忘堅守和傳承,這使它爭取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然而,榮光的背后依舊藏著深深的隱憂。 比如校園小說,那些頑童們的一舉一動總讓人覺得是馬小跳的變體,有著千人一面的嫌疑。再比如留守兒童文學,總是擺脫不了新聞報道的影子。這樣的寫作,滿足於對表象的臨摹,而沒有深入到少年兒童的內心世界,因而無法創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無法深度抵達少年兒童的精神世界,也就無法富有力度地呈現他們真實的生存狀態。 同時,有必要思考兒童文學的評判標准。一部充滿探索精神的兒童文學作品,如果不能迅速地贏得讀者,是否就應該悄悄地沉入書海,銷聲匿跡?一種比較完善的評判機制,應該是讀者的、專家的、家長的、老師的等多種視角的相互平衡與借鑒,這樣才能使兒童文學的生態更趨多樣化。而今天,市場把評判權主要交給了讀者。是否應該給那些優秀但寂寞的作品更多的喝彩和遙相呼應的鼓勵?這樣才能抵抗越來越強大的市場法則,提防它發出壟斷性的、單一的聲音。(李東華,作者單位:中國作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