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导读 |
|
《汤姆索亚历险记》让我们感触到了一种久违的童真和野趣的撞击,体会到一种人性向善的原始冲动和热情,而且这种冲动和热情通过一个孩子的心理体会表现出来,又是那么的绕有兴味,幽默中透着几许深沉,浪漫中透着几分理性,不愧是一部反映儿童生活的名著,几十年来,一直畅销不衰。 汤姆索亚最初的反叛来源于对循规蹈矩平庸生活的厌恶。试想,天天沉浸于枯燥的圣经说教是一件多么无聊的事情,再加上包莉姨妈喋喋不休的说教,使他一直处于一种被压制的状态当中,他唯一的解脱方式也就是幻想哪一天能够逃出这个精神牢狱。因而,汤姆索亚很自然而然也就选择了出走,选择了奔向自由的生活怀抱,而海盗的那种放荡无羁,那种无拘无束也正暗合了他那种追逐自由的心态,因而,当海盗成了他最大的梦想,虽然在我们成年人看起来有点荒诞,但是却符合孩子那种渴望自由,呼唤人性解放的思想。 汤姆索亚最初的探险毫无目的,仅仅是一种好奇心的驱使,也是一种对枯燥学习生活的逃避,并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但是当他和哈克在坟场无意目睹了一起杀人案后,他就被动的卷入了一场良心和正义的角斗,他的历险也从最初的好奇成为性格走向成熟,人性趋于完美的舞台。 汤姆·索亚只是一个儿童,我们无法要求一个儿童承担道义责任。事实上,那夜的偶然目击对于汤姆·索亚已经形成了很沉重的压力甚至说可以说是恐惧,因为凶手乔非常残暴,他一旦知道汤姆和哈克目击了他犯罪的事实,他就会铤而走险。因而在最初汤姆选择了沉默,这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是本能保护意识的一种反映,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是他总又感觉这种沉默是一种懦弱,更是对波特的不负责任。因为波特在平日里对汤姆·索亚他们很是友好,给他们修理风筝,帮助他们钓鱼,因而不能睁睁睁看波特含冤而死!最终,汤姆·索亚战胜了自我逃避,他在经历最初的胆怯后,终于勇敢的站了出来,在法庭上提供了证词,使波特洗清了罪名。但是乔却在这个时候破窗而逃,他的出逃使汤姆索亚时刻处于一种现实的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威胁之中,因而对于汤姆·索亚来说,如何应付这种现实的威胁成了必须面对的最大的难题,这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无疑是很残酷的。 也正是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汤姆索亚迅速的成熟了,他在“鬼楼”和乔斗智斗勇,他在山洞中和乔展开“山地游击战”。也就是在这场“山地游击战”中,汤姆·索亚得到了真正的历炼。山洞里阴森可怕,他和蓓姬无人可以依靠,而且又面对乔的近距离攻击,稍有不慎就有丧命的可能,可谓困难重重。但是汤姆·索亚面临险境,却超乎寻常的表现出一种男子汉的侠义心肠。他处处都保护蓓姬,成为蓓姬在困境当中最坚定的守护神,他在困境中果敢自如,最终走出了山洞,完成了最后的探险,而他也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摆脱了相对的幼稚和天真,他的性格中富于幻想、真实善良和勇敢机智也逐次的得到了展现。 汤姆索亚的探险故事虽然离奇,但却合情合理,入情入理,处处都透射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光彩,是马克吐温儿童题材小说创作中最出彩的一部力作,无论从语言结构本身分析,还是从思想价值分析,都具有经典意义。 说说小说语言魅力。整个小说读下来,给我第一感觉这是一部成功的写景抒情散文,马克吐温属于典型的“苦吟派”作家,对于遣词造句非常严格,在小说创作中也不例外。他把小说当成了散文写,极尽精工的把每一个细节的每一个侧面都力图淋漓地展现出来,寓情节于意境中,整个小说本身就是一篇抒情色调很浓的散文,极具意境美。围绕汤姆索亚和孩子们活动的天地,给我们展现了广阔无边的江海的浩淼,美丽神奇的森林和神秘恐怖的岩洞,这自然界的瑰奇给探险活动提供了一个富于诗意的背景,使情节展开不再生硬和迷离。 这部小说语言魅力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风格处理简洁明快。散文化的小说容易产生的一个弊端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往往局部富丽堂皇,但整体却没有辉煌的印象。过于张扬的华丽文字行阵挡住了情节发展的溢流,使人往往产生不知所云的感觉。但这部小说却没有这种感觉。小说虽然抒情描写和场面描写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但在细节处理上却非常简洁,从来没有拖泥带水,就仿佛清晨草尖上的露珠一样,晶莹圆润却又只在草尖上滚动一样。 心理描写和场景描写的自然结合也是这部类似散文的小说动人之处。我们知道小说主要是以情节曲折见长,细节再生动,语言再优美,而情节不曲折,那也是败笔。马克吐温高明之处就是在于把细节之美(比如说场面描写和心理描写)构筑在动态的情节发展之上,如同行云流水一样,或者是行驶上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窗外的风景时刻随情节的展开而变动,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和环节的美感和质感。 阅读这部作品,尽管场景变换频繁,出乎意料的事件扑面而来,尽管高密度的华丽文字让你目不暇接,但幽默的元素不断闪出,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时时有忍俊不禁的感觉。汤姆·索亚和他的小伙伴们在不经意地卷到一桩的杀人案中来,后又经历了鬼楼遇险、迷洞奇遇等一系列的紧张却又复杂的事件,但汤姆·索亚和孩子们却始终能以儿童的特有方式予以化解。在山洞长达三天的恐怖际遇中,支撑的汤姆·索亚精神支柱的始终是那个萦绕于心的海盗梦,因而场面越刺激,经历越曲折,对汤姆·索亚来说起具有一种理想接近的趋势,因而也就越能坚定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这种困则意坚的特殊心理使汤姆索亚在困境中表现日渐成熟,成为了一个男子汉。但行为虽然理性了,可动机依然是充满童趣的。 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另一层含义在于,如何看待象汤姆·亚这样的“问题少年“。从传统的教育观看,汤姆·索亚很显然是一个另类,喜欢“恶作剧”是他活泼本性的使然,也是他充满野趣的地方。他不象田晓菲那样,从小就具有文学的天赋,也不象贾里那样只是在两点一线中闭门造车,大自然和朋友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一切包括学习都是次要的。因而,他用恶作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种生存方式的独特存在,因而他用逃学的方式来表达对于传统繁琐却毫无价值的圣经说教教育的极度反感。他一出场,就和蓓姬赌气,对于包莉姨妈的管教置若罔闻,还想着百法使包莉姨妈的生气,到坟场去玩死猫。所有这些,都容易使人把汤姆·索亚定性为坏孩子。但是,恰恰在这个看似“坏”的表象后面,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汤姆·索亚的勇敢机智、乐于助人、真实善良深深的被掩盖了,要想发现这些闪光点,关键要他们创造一个个性充分张场的个性空间,而这个空间搭建与否,则取决于教育工作者的宽容和机智。 事实上,透过汤姆·索亚的恶作剧背后,可以看出他的情商底韵很好,他之所以能够想出那些鬼点子来,就是他有过人的聪慧之处,对于这些不碍大局的鬼点子,老师估且可以看作是一场情商测验而已,没有必要非得按照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更不能按照成人的模式去试图改造他们,那样做的后果只能是逼着他们去反抗,去寻找一种他们理想化的生存方式,就象汤姆索·亚想当海盗一样。 新课改的核心在于人文精神的重塑,而顺势而为则是重塑人文精神的关键。我们的孩子和汤姆索亚所受的教育环境来看,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的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这十几年所受到了应试教育的折磨还要更深一点,在这种单向和残酷的竞争环境中,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必须牺牲童趣和放弃天性自由,去做应试机器下的一个标准件。但谁想过,这个标准件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象汤姆索亚这样另类儿童,他们用传统的眼光来衡量,肯定是问题少年,而且是只知捣乱的不思进取的不可塑的少年,他们捣蛋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正义感,如果不被发掘,那么也就只能被埋没了。因为他们不可能象汤姆·索亚那样真的有机会去探险。 汤姆索亚探险的历程也是一个问题少年在社会实践中逐步走向性格成熟的心理过程。你看还是这个汤姆·索亚,以前仅仅是耍个性和小聪明,看起来很调皮,反抗性也很强,但放到社会实践这个大熔炉里不断的锻造猝火,逐步也就变的坚强起来,性格向上的积极的一面也得以显现出来。他一开始给蓓姬赌气,发展到最后在山洞中对蓓姬呵护倍至;从一开始因为胆怯而不敢作证,到最后勇敢的挺身而出,给波特出庭作证,替他洗去不白之冤;从不理解包莉阿姨而愤然出走,到最终为姨妈的伤心而担心。其他的两个小伙伴也在风雨中不断成熟起来。所以,这部小说的另一层隐性含义就是强化社会实践对于形成孩子正确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汤姆·索亚历险记虽然带有浪漫的色彩,却提出了一个如何使孩子正确成长的沉重话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对于他们的稍带有野趣的童真不要过多的指责,不要使他们过早成人化,要多想些办法,早日促进他们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的形成,使自发性的探险变成有序的引导,让他们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正确的学会与人交往和公平处世,或许这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