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正言顺míng zhèng yán shùn |
|
【故事】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做了一年,很有成绩,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而为司寇,管司法工作。这样,孔子参与政治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孔子五十六岁那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又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他参与国政仅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改变了模样。 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居心不良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子,让她们穿上漂亮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磨灭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效,鲁定公终日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了。 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 孔子回答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留下来。” 结果,鲁定公违背礼法,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带领学生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 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非常愉快。子路尤其高兴,问孔子:“卫国的君主如果要你去治理国政,您首先想干的是什么?” 孔子略为思索了一下,说:“我认为首先要纠正名分。” 子路不客气地说:“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驳说:“名份不正,道理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一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甚至连手脚都不晓得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用道理可以说得出来,说出来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解释】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就说得通。 【难字】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 【近义】理直气壮 【反义】理屈词穷 【用法】此语用来表示有了职位才能理直气壮地发号施令。 【例句】照母亲的意思,虽然不勉强要他们举行订婚那一套仪式,但是总要名正言顺德通知亲戚和最好的朋友知道一下。――杨沫《青春之歌》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