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
|
【故事】 战国初,晋国的卿大夫(国王及诸侯分封的臣属,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知伯,在率领韩、赵、魏三卿灭掉晋卿中行氏之后,向韩、赵、魏三家索取疆土。韩、魏两家因惧怕知伯的权势,都给了他土地,但赵襄子不肯割让土地。于是,知伯又会合韩氏和魏氏的军队去进攻赵国。 赵襄子采用大夫张孟谈的计谋,暗中与韩、魏两国联络,向他们讲清楚道理,如果赵国被攻灭,对他们是不利的。结果,韩、魏与赵的军队秘密联合起来,偷袭知伯的军队,把知伯活捉了。 在这场斗争中,张孟谈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是胜利以后,他却向赵襄子提出辞去官职。 赵襄子觉得很奇怪,要他讲明原因。张孟谈回答说:“从前有人说,春秋五个霸主所以能很好地治理天下,那是因为国君的权威凌驾在臣子之上,而绝不为臣子所凌驾。如今我作为臣子,名声显达,地位高尊,权力重大,信服的人太多,这样对君主很不利,所以应该放弃功名,削掉权势。” 赵襄子不高兴地说:“我听说凡是能辅佐国君的,名声才能显达;功劳大的,地位才能高贵;对国家能负责任的,才能委以重任;只要自己忠诚,众人便会信服。先圣所以能安邦定国,就是因为这样做了的缘故。你为什么要辞离呢?” 张孟谈说:“大王所说的是成功所必须的条件,而我说的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道理。我听说,从前君臣一起打天下,最后取得了成功,这是经常发生的事。但成功之后君臣权力平等,久而久之,臣子的下场都不怎么美好。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后的事也就好办了。大王即使不同意我辞官,我也不会帮助您做事了。” 赵襄子见他说得如此一针见血,知道无法挽留,只好同意他辞离。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解释】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难字】师:借鉴。 【近义】前车之覆 【反义】掉了疮疤忘了痛 【用法】多用来告诫人们要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例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记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争取下次实验成功。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