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锱铢必较zī zhū bì jiào |
|
【故事】 唐朝末年,有一个经济学家,名叫刘晏。他在担任御史大夫并兼管谷物盐运等运输的官职时,努力改革内河运输,颇有成效。 在刘晏之前,东方各地的粮食通过水路运到唐朝的京城长安,由于路途遥远,途中损耗很大。有些地段水流湍急凶猛,因此时常还有翻船的事故发生,所以10斗粮食能有8斗运到长安就很不错了。刘晏任职后,亲自察看河道水流的情况。他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等河水的流速不同,应该分段运输,并根据各段水域的实际情况建造出不同的船只。另外,还要分别训练水手,分段进行运输。在长江里航行的船,将粮食运到徐州一带;在汴水里航行的船,将徐州一带的粮食运到河阴(今河南荥阳以北);在黄河里航行的船,再将粮食转运到渭水;最后由渭水里的船只直送京城,这样就会减少许多损失。 刘晏让人在长江口建立十几个造船场。每造一艘船,国家支付100万铜钿。有人说:“每造一条船,其实际费用不到50万铜钿。支付100万,费用支付太大了。”刘晏说:“不对,凡事都要从长远利益着想。现在刚刚建立造船场,各方面管事的人很多,应当首先保证他们的开支,不使他们感到困难,这样一来,造出的船就会坚固耐用。如果跟他们锱铢必较,怎么能长久干下去呢?以后,一定会有人批评我支出的造船费用太大,从而削减造船费用。削减不到一半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削减过半,运输事业就会受到损害。”50年以后,负责内河运输的官吏果然将每艘船的建造费用削减一半。到唐懿宗年间,官吏进一步按实际造价支付,造船主再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只好偷工减料,所造船只的质量也就越来越差。从此,内河运输事业一蹶不振。
【出处】《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元年》: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解释】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难字】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近义】斤斤计较 【反义】慷慨大方 【用法】多用于形容人十分吝啬刻薄,一丝一毫也不肯放过。 【例句】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