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雷电之谜 |
|
古谚说:“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在夏天的傍晚,乌云、大雨、电闪、雷鸣常常一起降临。在古代,人们不知道打雷、闪电是怎么回事,于是就杜撰出了关于“雷公’、“电母”的种种传说。 二百多年前,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和利赫曼开始探索雷电之谜。他们认为,闪电是天空中的一种放电现象,雷声则是闪电时产生的声音,世界上并没有“雷公”、“电母”。然而,许多人不相信。 罗蒙诺索夫1711年11月6日生于哈尔蒙柯尔城沿海的渔民家中。当时平民子弟是受不到高等教育的,但由于他的勤奋,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学者。19岁时,他隐瞒了自己的出身,到莫斯科进入斯拉夫——希腊——拉丁文学院。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735年被保送到彼得堡进入科学院所附属的大学学习。1736年—1741年被派往德国继续深造。 1752年7月,罗蒙诺索夫和利赫曼决心用科学实验揭开雷电的奥秘。他们在屋顶上竖起一根长长的铁杆,下面绑了一根铁尺,想把空中的电引下来。在一个风雨交加、雷鸣电闪的夜晚,罗蒙诺索夫迎着风雨屹立在屋顶,观察着风云变幻的天空。利赫曼拿着铁尺站在地上,等待着观察从天上引下来的电流。 正当他们期待铁尺能引下电流的时候,忽然,一道闪电,震聋发溃的雷声还没有到来,罗蒙诺索夫就听到了利赫曼教授的惨叫声。罗蒙诺索夫匆忙爬下屋顶,只见利赫曼倒在地上缩成一团,他已经被雷电波侵入击毙,为科学献出了生命! 罗蒙诺索夫没有被死亡和困难吓倒,他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安葬完毕以后,又继续冒着生命危险,重新开始探索雷电奥秘的试验。罗蒙诺索夫把科学看成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条道路上有死亡、有伤害、有恐怖,只有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才能攻克科学堡垒。在总结、吸取上次实验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罗蒙诺索夫采取更加安全的研究方法,终于揭开了雷电之谜,但这只是他对科学所作贡献的一小部分。 在化学上罗蒙诺索夫于1749年建立了俄国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室。罗蒙诺索夫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物质不灭定律。在应用科学方面,他研究过彩色玻璃的制造、植物的营养等问题。1755年他创建了莫斯科大学。为纪念他的功绩,1940年将该大学命名为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 罗蒙诺索夫在五十四岁时便不幸去世。他留下这样的遗言:“朋友们,我知道我将死了,我对死亡是看得极为平常和淡漠的,所可惜的是我不能完成一切我所计划的有关祖国利益,有关科学发展及科学院荣誉的事情……”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