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有成竹 |
|
北宋时期,有一个读书人姓文名同,字与可。他能诗善文,通晓篆、隶、行、草等各种书法,又擅长绘画。文同平生很喜欢画竹子,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与可画的竹子看来寥寥几笔,却是栩栩如生,潇洒清秀,不仅表现了竹子自身的美,而且表达了画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艺术情操。 文与可是一个气度儒雅,气节高尚,心地细腻的人。他竹子画得好,这是他爱竹子,对竹子进行长期细心观察的结果。文与可曾任湖州太守,湖州地处江南,山青水秀,盛产各种竹子。与可在太守府内的空地上种了一片竹子。清晨起床,他亲自清理竹林,拂去干枯的竹叶,观察刚钻出泥土生机勃勃的春笋。傍晚,处理完公务回府,他独自观赏沐浴着晚霞的竹林,倾听风吹竹枝“飒飒”的轻响。竹子激起他连篇的遐想:竹子的心是空的,没有一丝杂念。竹身长而直,竹竿有节,宁折不弯。这不正是读书人追求的气节的象征吗?于是,文与可在办完公事之后,经常跑到山上去观察竹子,他对竹子的观察和爱好到痴迷的程度。 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与可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和与可交情很深的晁补之曾有一诗称赞与可的“墨竹”艺术,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句成语。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