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硫酸厂的青年工人,却写出了三万多字题为《最优分批问题在N≥3n,隋形下的解》的优质数学论文。他就是李慰萱 ,一个自学成才的年轻人。 李慰萱念小学的时候,成绩不算太好。到了中学,他深深爱上了数学。上高一时,参加了宁波市高二年级数学竞赛,获得了第二名。高三时, 他在全校高三年级数学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但是他在1958年报考大学,却居然没有被录取。不是他的成绩不好,也不是他政治表现不好, 因为“政审”不合格,被拒于大学门外! 尽管这样,李慰萱还是没有放弃他的理想和爱好,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他的座右铭“要有一颗勃勃雄心”!这句话激励他在自学的道路上奋飞疾进 。 毕业后的二十年,他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环境:先是在矿山当矿工,然后到一个小岛上晒盐,接着又到硫酸厂当工人……不论是在幽暗狭小的矿 山小屋,也不论是在脏乱矮小的盐场席棚中,还是在硫酸厂的宿舍里,都留下李慰萱刻苦演算、钻研数学的身影。在紧张、劳累的体力劳动之余, 李慰萱每天都要坚持自学二、三个小时,也就是说,他二十年来自学共约有二万个小时,相当于六、七年的工作日。 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自学困难是可想而知道的,许多问题只能靠自己一遍又一遍地仔细琢磨,靠自己的刻苦和天赋去领悟.就拿李慰 萱自学《高等数学教程》一书来说,这本书厚达五百多页,李慰萱反复看了五遍,又配合看了许多参考书,前后花了四年时间,这才算是把这 本书弄通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 李慰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 便开始向科学堡垒发起攻击.1973年10月,李慰萱病了。他在病中读了《数学的实践与认 识》,其中有一篇题为《单因素优选法》的论文引起了他的注意。作者说,有两位美国数学家在1970年提出了“最优分批问题”,认为这是一 个“很困难也很有趣的组合问题”。“要有一颗勃勃雄心”这句座右铭激发了李慰萱的斗志,他决心攻克这一难题。他把病假当成集中攻克难关 的机遇,夜以继日地演算,吃饭的时候,手里仍握着铅笔,痴迷时往往把铅笔当成了筷子。 1973年12月底,李慰萱终于写出了那篇题为《最优分批问题在N≥3n,隋形下的解》的论文,并在《数学学报》上面发表,学报编辑部把这篇论文 转交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方同志。吴方给他写来了热情的信; “……得知你只是一个业余的数学爱好者,并未上过大学,这就更是难能可贵的了……我们过去素不相识,但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我很钦佩 你的数学能力,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很希望和你交一个朋友,保持一定的联系……”后来,吴方受数学研究所组织的委托,在宁波约见了李慰 萱。 这时,长沙铁道学院数学系侯振挺同志也热情地伸出了支援之手。两个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侯教授与李慰萱互相通信,还不断给李慰萱 寄来了数学书和期刊。后来在侯振挺教授的推荐之下,李慰萱在1978年2月调到了长沙铁道学院工作。年底,由于他成绩卓著,被提升为副教授 。 从一名工人到副教授的奋斗历程说明了即使没有机会进大学,依靠自学也能攀登科学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