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征服着宇宙,同时也从天外星球带来烈性腐蚀菌,严重威胁着地球人类的生命,为了研究和征服这种烈性腐蚀菌,并制造人工烈性腐蚀剂,为人类的建设事业服务,几位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相继奋战在没有人烟的沙漠地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其感人事迹深深教育着追逐名利的王聪,使他受到良心的遣责,幡然悔悟,最后也决心为制成抗腐蚀剂献出自己的一切。叶永烈的《腐蚀》,唱出了这样一首科学道德的颂歌,在科幻小说园地显得很是引人注目。
这首震撼人心的颂歌,是通过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
生物研究工作者李丽,作品对她虽然着墨不多,但她的形象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因为一、李丽是在宇航救护队得知宇宙飞船中无一人存活,已经决定返航的情况下,毅然决定留下来,冒着生命危险,要去查清宇航员的死亡原因。她最终和救护队员们也相继受到烈性腐蚀菌的感染,牺牲在沙漠之中,他们的牺牲,因此显得十分壮烈;二是李丽爬进宇宙飞船,取出样品,终于第一个查出来自太空的不知名的烈性腐蚀菌,而且得知金属钛不被腐蚀,并把这一惊人的消息报告给中国宇宙中心,这对整个科学试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后来的试验成果、名利的分割无不与李丽有关,通过王聪的几次回忆,通过对王聪内疚心理的描写,又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李丽的印象。
国内首屈一指的微生物专家杜微给人的形象之所以高大,是因为作品写出了虽然年老体衰的杜微,却有着惊人之举。面对关系全人类安危的烈性腐蚀菌,他决定将研究这种微生物的实验室建立在沙漠深处,以防腐蚀菌扩散,而且是自己带着方爽亲自来到与世隔绝的沙海,度过五个春秋,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当菌种取来后,作品写道,杜微闪耀着明亮的目光,声调平缓沉着地说:“研究科学就跟打仗一样,有时要以生命为代价才能换取胜利的成果。你(指方爽)赶紧把现场所见所闻写下来,如果我们遭到不幸,这些白纸上的黑字也许会给后人以启示。”这是多么感人肺腑的语言!直到他在天气奇热的一天突然中暑而亡,他始终都坚持不懈地工作着,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科学发现。
作品最为浓墨重彩塑造的是方爽的形象。作品采取多种手法写方爽。首先是采取对比手法。方爽和王聪都是杜微的学生,王聪还是李丽的恋人,又多了一层关系。李丽牺牲了,主动要求去大沙漠的,不是王聪,而是方爽,一个憨厚、赤诚的青年,在关键时刻他表现得是何等的见义勇为、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另外在论文的署名上,虽然方爽为试验不仅做了许多工作,而且最危险的工作总是由他主动承担,再说论文又是由他亲自撰写,但是在论文的署名上他把李丽排第一,杜微排第二,王聪排第三,自己却排最后。这相对于占有他人成果,还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名字往前挤的王聪,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另外作品还在非常情况下用一反常态写方爽。方爽从来没有支使过他的老师,有次却叫老师替他去实验室里取水壶。杜微刚走,回头却见方爽驾驶着微型直升飞机腾空了,晶莹的泪花一下从杜微的眼角滚下来。原来方爽是到溅落点取样去了,这是很危险的工作,所以故意把老师支开,以达到独自赴汤蹈火的目的!方爽取样归来,杜微急切地朝飞机奔去,作品描写,谁知方爽刚下飞机,像怒狮般朝老师猛吼道:“闪开!”直到方爽在消毒间经过极为严格地消毒,才脱掉那件甲壳似的保护衣,从里面走出来。由此可见,方爽精神境界之高。三是作品将恶劣的境况推向极致再来显示人物的高尚情怀。杜微教授不幸逝世,方爽本可以请求组织再派一个人和他为伴,从他死后的记录中他是这样写的:“请组织上原谅,我没有把杜微教授不幸逝世的消息立即报告你们。因为我担心报告之后,你们会另派别的同志到这里工作。这里是一个只进不出的地方,条件恶劣。虽然我也极想有一个人来作伴,但考虑到我一个人能够胜任这儿的工作,所以我决定不向你们报告。”这振振作响的语言怎能不叫铁石心肠的人为之感化!方爽一人坚持着艰巨的工作,直到王聪来到大沙漠走进实验室,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方爽坐在那里,低垂着脑袋,仿佛靠在桌上睡着了。王聪走上前想把他叫醒,才发觉他浑身僵硬,早已离开了人世!可见他临死前还在坚持工作,他是死于过度劳累!多好的同志!作品就这么用了许多手法使读者完全感受到了方爽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献身精神,使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形象活跃在纸上,刻在人们心中。
作品一方面塑造着无私崇高的形象,一方面也塑造了一个利己者的形象。作品将王聪放在几次关键性的抉择中来剖析人他的心灵。首先是要不要跟随杜微教授去大沙漠。王聪面对方爽的主动,以服从组织安排为借口,躲过了这一关。然后是在名利面前的考验。王聪在滨海大学一帆风顺地度过了五年,他发表了许多论文,从讲师提升为副教授,当上生物系代系主任。又有幸配合杜徽他们在学校里制成了人工烈性腐蚀剂,并由方爽写作了这一研究论文,还由方爽将论文的署名排成了李丽、杜微、王聪、方爽。李丽已成故人,对于王聪来讲放在首位无碍;杜微放在第二位,他是老师,理所当然;至于王聪放在方爽之前,原文如此嘛!王聪看到署名一边得意,一边自我安慰着。后来为了保证排在前面的三人能获得诺贝尔奖金,王聪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去掉了李丽的名字,尽管李丽过去和他要好过,想到她的牺牲,他也心如刀绞……作品抖开人物的内心深处,把王聪追求名利的心理描绘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再然后作品顺着人物性格发展航程,将王聪丑恶的心理、行径推向极至。正在他接到通知即将出国领取诺贝尔奖金之际,作品提出一个更为尖锐的矛盾,这时传来出人意外的消息,杜微和方爽已遭遇不幸,必需再派人去继续这一试验,派谁呢?这位熟悉烈性微生物的专家,如果说六年前有方爽在,还有两人选一个的可能,那么现在只能是他奔赴现场了!显然他的出行,是迫不得已,是无可奈何。到此,作品将一个利己主义者巧妙地引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中。可作品又笔锋一转,当王聪来到沙漠中目睹了一切,作品对王聪思想的转变采取了势如破竹的写法。王聪亲眼看到杜微、方爽牺牲后的感人情景,尤其从实验笔记中看到方爽为了科学实验,完全置名利于度外,相形之下,他开始感到深深的内疚,认识到自己虽然没有被烈性腐蚀菌所感染,但一种无形的烈性腐蚀菌已经腐蚀了自己的灵魂。尽管李丽、杜微、方爽都已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的灵魂是完美的,纯洁的,他们的科学道德是无比高尚的。这是王聪思想的一个重大变化,接着作品写他的行动:一是他决心留在那儿工作,要在那儿制成抗腐蚀剂,不仅用来对付天外来的烈性抗腐蚀菌,同时也将使他的灵魂不再受到腐蚀。二是作品写王聪请求论文作者的排名作如下更正:李丽、杜微、方爽、王聪,将自己摆在最后;让李丽、杜微、方爽去获诺贝尔奖金,自己则把这一机会放弃。乍看去,王聪的转变显得有点突然,可是当我们读完了王聪目睹的一切,得知杜微和方爽感人至深的献身精神,我们会相信这种转变是可能的,是在情理之中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腐蚀》这首科学道德的颂歌通过王聪的思想转变更显示它的思想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