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儿童文学理论|儿童文学评论
我在《文学报》开设“不求甚解”专栏的时间很短,迄今也只刊出过《图画书热中的冷思考》、《话说畅销书》两篇小文。但我已切身感受到了来自读者的关注和厚爱。拙文刊出后,读者反响之密集,是我始料不及的。一些认识和不认识朋友,或当面,或电话,或电子邮件,或通过《文学报》,或通过网络,陆续将各自的感受、看法反馈到了我这里。对我文中的观点,有的十分赞同,有的不甚赞同,有的叫好,有的存疑。无论读者持何种观点,我都心存感激。在此,说声谢谢。 而这中间,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我十分敬重的大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出版家,时年八七高龄的任溶溶老先生的反馈。任老在读了《话说畅销书》一文后,不仅亲笔赐函对后进给予肯定,之后又专门打来电话表示鼓励。如此抬爱,实难承受。 任老说:“当我做编辑时,一直说出版社出书一是为名,出精本可以使出版社有名。那些书往往不赚钱,甚至要亏本,不过仍要出。二是图利,出卖钱的书(当然不能是坏书)好赚钱,出版社是商号,当然要赚钱,有了钱还可以补贴不赚钱的好书,即所谓以书养书也。最好是出名利双收的书,这样的书还是有的。”任老所说深得我心。 我想,拙文《话说畅销书》等所以引起大家的兴趣,恐怕主要是因为谈论的话题是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吧。透过热点窥看事物的本质,藉热点的讨论阐释自己的观点,倒也是我想尝试做的事。 我在《话说畅销书》中说,“畅销并不一定意味着品质低下。”“重要的是,作者能不能创作出畅销书中的精品,出版社能不能出版畅销书的精品,读者能不能读到畅销书中的精品。”其实,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儿童文学观点。只不过,这次是藉畅销书话题强调而已。 关于儿童文学,我在不同的场合都表明过自己的观点。在此,不妨再说一说。 在儿童文学界,一直有“艺术的儿童文学”和“大众的儿童文学”之说。1997年在韩国汉城举办的“世界儿童文学大会”就将此说列为大会讨论的主题之一。大会之所以将此说列入会议议题,我想,这至少表明“艺术的儿童文学”和“大众的儿童文学”并非只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自然,能列入大会议题,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是一个文学的开放主义者。对于文学的生态发展格局,我从来持积极开放观。我的观点简而言之:持开放态度对待探索作品,持平常心对待通俗作品,但最期待的是既“艺术”又“大众”的作品。 我不认为畅销的就是一定是好书,也不认为畅销的就一定不是好书;同样,我不认为拒绝市场的书就一定是好书,也不认为拒绝市场的书就一定不是好书。 在汉城举办的那次“世界儿童文学大会”上我有一个大会发言。我愿意在此重申一遍我的观点。 我发言要点是:一、艺术的儿童文学与大众的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文学的两大类别,各有各的读者针对面及其价值取向。艺术的儿童文学与大众的儿童文学各有所长,我们很难说谁比谁更好。二、艺术的儿童文学更注重纵向接受,作品所显示的意蕴、美感等并非当时一定为读者所接受、认可。强调的是历时效应。大众的儿童文学更注重横向接受,作品所显示的意蕴、美感等在当时很容易为读者所接受、认可。强调的是即时效应。三、没有横向基础,儿童文学谈不上发展;没有纵向深入,儿童文学只能原地踏步,永远不可能提高。两者彼此影响,彼此促进。四、最理想的儿童文学应该既是“艺术”的又是“大众”的;最理想的儿童文学应该既有横向阅读效果又有纵向阅读效果;最理想的儿童文学应该既为儿童所喜爱又为成人所喜爱。 很欣慰,我的观点得到了任老的肯定。正如任老所说:出版社“最好是出名利双收的书,这样的书还是有的。” 的确,走“艺术”与“大众”结合的中间道路虽然不容易,很难,但却是完全可行的。“这样的书还是有的”。比如——安徒生的童话、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巴里的《彼得·潘》、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怀特的《夏洛的网》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