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小学-初中生
创造思维离我们并不遥远,中小学生天天都在学习,怎么把学习搞好?光刻苦还不够,还得善于学习,善于动脑,善于把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思维开阔敏锐、灵活变通,这样你学习起来才灵气十足,破题、解题才有不惑之感。搞学习如此,对待生活也如此,思维开阔,处事有方,烦心事才能迎刃而解。
创造思维的培养并非高不可攀,它是一种教你如何学习、生活的既普通、又高明的工具,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掌握。如果说成人的创造发明是对未知领域的新发现、新创造,那么中小学生的创造思维只是要求把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原理或技术串通起来,灵活应用于每天的生活、学习中。所谓引导想象、提倡多思、鼓励求异、诱发灵感,其实都是在前人知识、原理或技术掌握的前提下,去体现如何将它们进行消化、联想、发现、变通、运用、创新,若能做到这些,就算是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了。
书虫、书呆子正是由于他们只能靠记忆将知识积累,再积累,不能融会贯通,不能灵活多变,学以致用,一方面影响到眼前如何把学习搞上去,一方面影响到将来在各种岗位的成功。
磨刀不误砍柴功,抽出时间来,读读这本书,接受它的训练,你会尝到现时与永久的甜头。
一、 原因
二、 结果
三、 逆反
四、 改造
五、 移植
六、 组合
七、 替代
一、 原因(12个题)
1、张同学和赵同学来王同学家里玩,送给王同学奶奶3个苹果,当王同学奶奶表示感谢时,张同学有点不自在,这是为什么?先说说你的看法再往下看。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但一因并不一定一果,一果也并一定就是一因,站在不同角度,或处于不同身份、不同条件下,同一结果会来自多种原因,同一原因会产生多种结果,大相径庭之事是完全可以发生的,快打开你的思路,去寻找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在寻找中你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开发。
甲:因为张同学根本没有送苹果,5个苹果都是赵同学送的。
乙:因为张同学只送了1个苹果,他觉得少了点。
丙:因为张同学送的苹果烂了一块,赵同学送的才是好苹果。
丁:因为张同学觉得送3个苹果不算什么,他不好意思接受王同学奶奶的谢意。
解析参考:
A. 此题的关键在于对“不自在”的理解,甲某、乙某、丙某都从“不自在”意味着张同学心里有所歉疚,因此,都从张同学送苹果给王奶奶不及赵同学大方着眼,如是找到三个产生“不自在”的大同小异的原因。
B.丁某却能从积极方面看待“不自在”,因此找到在张同学看来送3个苹果不算什么,他不好意思接受王同学奶奶的谢意这样的原因。
2、一场暴风雨来得很猛,蒋同学没有带伞,却从学校回到了家里,而且身上一点没打湿,这是怎么回事?先说说你的看法再往下看。
条件的重要性既关系事物发展的结局,也关系对结局产生的原因进行仔细追究。张大眼睛,好好看清条件吧。
甲:他是和同学共一把伞回来的。
乙:他妈妈给他送伞了。
丙:他是坐公共汽车回来的。
丁:他的家紧挨着学校,用不着淋雨就到了。
解析参考:
A.蒋同学和人共伞也好,他妈妈送伞也好,由于是在暴风雨中穿行,有伞也无济于事,他不可能做到“身上一点没打湿”。
B.坐公共汽车也得走到站台搭车,下了车得从下车处走回家,仍然做不到“身上一点没打湿”。
C.丁某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想到蒋同学的家和学校紧挨着,意想不到的理想答案就这么产生。
二、结果(12个题)
1、于某和向某学习都很用功,他们的成绩都一定优秀吗?先自己想想再往下看。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但一因并不一定一果,一果也并一定就是一因,站在不同角度,或处于不同身份、不同条件下,同一结果会来自多种原因,同一原因会产生多种结果,大相径庭之事是完全可以发生的,快打开你的思路,创造思维会使你别开洞天。
甲:都一定优秀。
乙:也许都不优秀,因为两人的学习方法都不对。
丙:也许只于某优秀,因为向某学习方法不对。
丁:也许只向某优秀,因为向某后来学习方法有所改进,而于某由于家庭不和弄得情绪不好,经常心猿意马。
谁说的在理?你来判断判断。
解析参考:
A.甲某只看重学习是否用功,才有如此武断的结论。
B.乙某和丙某对学习方法有所看重,比甲某多了一层思考。
C.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丁某还能看到于某因为家庭不和造成的影响,思维的发散性又比以上几位进了一步。
2、张同学有一架天平,正是平衡态,要称500克的红枣,叔叔给他250克的砝码,他一称,称不住。叔叔又让他试第二次,这次还是给他250克的砝码,他后来称了没有?称住了吗?先说说你的看法再往下看。
不错,办好一件事条件很重要,可同样的条件,有的人把事情办得很漂亮,有的人却把事情办遭了,说明条件对办成一件事不是唯一的。
甲:称了,仍然称不住。
乙:没有称,
丙:称了,他称住了。
丁:我也认为称了,他是将两个250克放在一起称的,所以正好两头平衡。
哪个说得对?为什么?
解析参考:
A.要答对这道题,就得首先发现题目存在的模糊性在哪里?称与不称并非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怎么称?题目并没有交代。甲某和乙某虽然一个称了,一个没称,但都是因为固守250克作为砝码。
B.丁某发现题目并没说250克只能单独放,因此想到了把两个250克放在一起称,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使他攻克难关。
四、改造(题目8个)
1、 你能列举让原有物件长一点、宽一点、厚一点的改造吗?先自己想出许多,然后再往下看。
改造是指不改变原有事物的基本特性,只是根据特定需要,就某个方面进行修修补补,或就某方面改变性能,以增添某种功能。这样的小打小闹,其实就是创新,它是大的创造发明的起始。
甲:清扫天花板时,把扫帚把加长,以便把高处的尘埃扫净。
随着花圃园地加宽,浇花的水管也加长了一节。
小丽长高了,妈妈给她做的裙子也加长了。
晒衣杆在中间加个螺口,以便拧动它可以使竿子变长,能够把晒衣架撑到高处固定。
乙:为了让山里的土特产能运到城里去卖,从山里修起的柏油路现在又加长了。
在工作之余,大家喜欢去公园踩石子路,于是,这儿的石子路今年又加长了。
湘江风光带是逐渐地由短到长加建的。
制作插线板,就使电线的线路能连起来,起加长作用。
丙:为了套住大棉被,妈妈将套被加宽了。
爸爸的书越来越多,只得把书架加宽了。
交通拥挤,把马路拓宽了。
房屋装修把窗户给拓宽了。
丁:家里又买了许多小猪崽,只得把猪圈加宽了。
集市一条街由于顾客越来越多,街面拓宽了许多。
这栋楼房朝北一面把房子加宽了。
某小学扩招,门前的小木桥也随之加宽了。
戊:席梦思使床垫加厚了。
冬天的羊毛绒衣比之一般绒衣加厚了许多。
衣服添进棉花,就变厚了许多。
凳子上加个棉垫子,显得座子厚厚的,软软的。
某书重版时又加了一章内容,所以书变厚了。
饭桌上的隔热玻璃是加厚的。
解析参考:
A.以上列举大多是日常生活所需,一般人能想到就能自己去实现。
B.不少想法是一些公益性举措,与市场行为联系不大,但也说明了加宽一点也好,加长一点也好,只要对事物有所改变,就是在创新图变。
2、眼镜的改造有那些?不要放过细小的变化,先自己想出许多,然后再往下看。
现实和欲望、理想之间的差距总也存在,所以不安于现状的人们总也在动脑筋,总也想搞点什么花样,来改善一下现存状况,于是就有了创新图变之举。
甲:改造为太阳镜,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
改造为隐形眼镜,不显形又容易固定。
乙:改造为凸型镜,适应近视眼。
改造为凹型镜,适应远视眼。
改造为放大镜,适应所有人想看到微小东西的愿望。
丙:改造为显微镜,适应科研工作者看到更微小的生物等。
改造为平光镜,戴上增添文化人的气质。
解析参考:
A.一个小小的镜片竟出现这么多变化,可想见人类利用资源为我所用,可谓煞费苦心。
B.显微镜用于科学研究领域,丙某能提及,说明他已注意到镜片改造带来的更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