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 www.zh61wx.com E-meil:学生作文zhycetwx@163.com 文学创作:yangshich@163.com
于颖新 于立极 凡 夫 王一梅 王 位 王晋康 王泉根 王定海 王树槐 王鸽华 毛云尔 邓宏顺 北 董 潘与庆 皮朝辉 安 宁 汤 汤 伍 剑 艾 禺 刘清山 刘育贤 刘 俊 闫耀明 刘乃亭 刘兴诗 刘慈欣 刘正权 刘 北 任大星 米吉卡 佟希仁 李建树 李学斌 李志伟 李丽萍 李 铭 李维明 李仁惠 李利芳 李少白 汤素兰 吴牧铃 吴礼鑫 陆 梅 冰 夫 肖显志 陈国华 陈 静 陈志泽 邱 勋 宗介华 余 雷 吴佳骏 陈琪敬 金 本 金 波 周 锐 苗 欣 周学军 鱼在洋 周蓬桦 周晓波 杨向红 杨庭安 杨 鹏 郑 重 郑允钦 郑 军 林文宝 范晓波 屈子娟 卓列兵 饶 远 贺晓彤 何腾江 洪善新 洪 烛 经绍珍 张广钧 张一成 张希玉 张怀帆 郝天晓 杨福久 倪树根 凌鼎年 高巧林 高恩道 钱欣葆 爱 薇 龚房芳 徐 玲 野 军 黄春华 黄 山 戚万凯 湘 女 程逸汝 彭绪洛 谢 华 谢华良 谢倩霓 谢 璞 谢 鑫 谢乐军 曾维惠 窦 晶 鲁 冰 舒辉波 斯多林 蒲华清 翟英琴 崔合美 梁小平 樊发稼 薛卫民 薛 涛 魏 斌
    首 页   视 频   讯 息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童 话    故 事   幼儿文学  寓 言    散 文
    诗 歌   赢在起点  作品导读  作家文集   版主作品   自由写吧   作 文   精彩回放  报 纸    空 间       
目 录
热点推荐
童 话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让网络成为青年学生的“助手”而非“杀手”
作者:翁铁慧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青年学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网民群体。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观点和思潮不可避免地会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也会不断呈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用网特点,正确引导青年学生的用网行为,从而使网络成为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助手”而非“杀手”,这是时代赋予高校德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正确把握青年学生用网需求
  根据相关调研显示,青年学生的用网需求主要表现为求知、交往、自我呈现、发展以及娱乐消遣等五个方面。求知需求表现为大多数青年学生将“了解新闻”、“查找资料”、“浏览信息”等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交往需求表现为网络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交往实现途径,从电子邮箱到网络聊天、从网络社区到交友网站的兴起都说明了这点;自我呈现的需求则体现为青年学生青睐于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在“公共空间”上展示才能、释放个性、寻求认可;发展的需求是指网络为青年学生拓宽发展视野、搜索发展机会提供了更多便利途径;娱乐消遣的需求常见于青年学生上网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等。以上五方面用网需求驱动了青年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需求来选择网络的传播内容和信息,形成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这三种选择行为,从而影响用网效果。
  青年学生作为网络的受众,在用网过程中会呈现出一定的受众心理现象,常见的主要有认知心理、威权心理、从众心理、移情心理等。认知心理主要由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发,它使得青年学生乐于关注网上不同寻常的、新奇的知识和信息以及新颖的表现形式;威权心理使网络传播者或信息源的权威性、可信性对青年学生的接纳度发生明显的作用;从众心理使得青年学生免不了会受到网络舆论、氛围或某些时尚、潮流的影响,个体往往不知不觉地遵从群体压力,趋向于与群体中的多数人取得一致;移情心理源自于青年学生希望通过对信息内容的角度置换,来实现对自己暂时无法实现的愿望或未曾有过的经历的心理满足和情感需要。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关注青年学生用网过程中的那些潜在心理活动和动机,并结合他们成长期的特点和个人生活的经历来分析和把握其特殊的内在情结以及集体潜意识行为,从而在更深层次把握青年学生的用网心理特点。
  青年学生的用网行为特点
  需求和心理最终总要体现为行为。青年学生的网上行为类型多样、表现不一,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总体特点:
  一是虚拟性。青年学生可以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使得个人的想象变成鲜活的多媒体界面,从而能够寻求到在现实世界未曾有的体验。但是,网上行为毕竟不具有物理上的可感知性和现实的真切性,而且其行为对象的在线身份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是自发性。绝大多数青年学生的网上行为都具有十分明显的自发性,这尤其体现在青年学生网上群体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完全凭借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或需求,自发地汇聚在某个特定的网络空间。而且自发性还体现为有些学生网上群体具有较为健全的自我管理,如拥有负责任、有威信的版主以及比较完善的民主管理机制等。
  三是开放性。由于网络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没有门槛、没有限制的交流平台,特别是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介的出现,这使得青年学生的行为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他们能够在全球性时空坐标和多元化参与平台下开展网络行为。与此同时,网络也给青年学生带来身份上的开放性,他们不仅可以参加多个网上群体,甚至在同一个群体里有可能拥有多个身份(ID),这使得大多数青年学生能在多种结构松散的网上群体中随意流动。
  四是多样性。由于青年学生兴趣、爱好、需求的不同,他们热衷的网上行为也各式各样,他们能够在十分宽泛的范围里开展自身个性化十足的行为。以校园网BBS为例,青年学生既可以在新闻类论坛转帖或讨论时事信息,也可以在学术类版面分享或探讨学习心得,还能够在生活类版面交流时尚物语或实用信息。  
 
  提升青年学生网络素养
  根据青年学生的用网需求、用网心理和用网特点,我们可以看到,青年学生作为网络受众,在用网过程中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单维的而是多维的。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及自身网络素养的局限性,如果不加以注意和引导,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就容易产生以下四方面的偏差、异常甚至失范:
  一是身份认同异化。在网络空间,人们可以将自己在现实生活里的身份如性别、年龄、相貌、学历、职业、地位等部分甚至全部隐藏起来,自由选择、扮演或塑造一个乃至多个虚拟的身份或角色。这样建构起来或呈现出来的“自我”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我就会有一定的差别,甚至相去甚远。如果青年学生沉迷于虚拟身份或角色的多元和混乱而不能自拔,无法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转换和调适,那么就易导致自我认识上的偏差、错位、冲突和迷失。
  二是符号互动异化。网络世界是一个由符号所组成的虚拟世界,在网上进行的人际交往究其实质乃是一种符号互动,这既减少了许多现实人际交往中的阻隔和顾忌,但与现实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相比,这种符号互动缺失了大量真实的情境、信息和线索,也缺失了大量真实的情绪和情感。一旦青年学生沉迷于这种交往方式,形成对符号互动的过度依赖,长此以往,就可能会强化其与现实生活的隔膜,从而表现出对现实的逃避、对社会和他人的麻木和冷漠、自我的封闭和孤僻以及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的严重障碍。
  三是虚拟场景异化。随着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甚至越来越逼真的虚拟场域和情境,往往能给人一种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体验。如果青年学生沉溺于诸如网络游戏等超现实的虚拟场景中,可能就会颠倒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使得其因浸淫于超现实的幻想世界而疏远了真实的现实世界,把在虚拟场景里被满足的幻想当作生活世界里真实的存在。
  四是网络文化异化。网络一方面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但另一方面其中也充斥着各种非主流的亚文化甚至消极文化,这极有可能使得一些网络素养不高、自律能力不强的青年学生会疏远、忽视必要的社会规范和禁忌,从而做出诸如网络色情、暴力、剽窃、欺诈、诽谤、盗窃、黑客等网络失范行为,进而言之,这还将会助长部分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主流文化乃至现实社会的反叛情绪。
  针对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容易产生的偏差、异常甚至失范,我们在网络素养引导过程中就必须既要充分肯定青年学生的用网需求,尊重其行为意愿,也要针对所可能出现的行为失范作出有针对性的网络素养引导。一是要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网络的虚拟性,使他们划清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线,在适应网络社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去适应社会生活,遵守社会规范,承担社会责任,尤其要避免因网络环境的虚拟性而造成对自身道德责任认识的虚无性。二是要帮助青年学生正确开发网络的工具性,帮助他们既要了解网络信息“说什么”、“谁在说”、“怎么说",更要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这样说”,学会辩证看待与使用网络信息和网络工具。三是要促进青年学生形成健全的网络人格主体性,使他们成为网络的主人,不受网络中的无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影响,不因网络而出现双重人格,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作者翁铁慧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教授)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在上海南翔召开

  • 下一篇文章: 农民工子女有望进城高考 将在二线城市先期试点
  •  欢迎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访问人次:AmazingCounters.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