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
据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仅2018年上半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已接近100亿元,中国科幻产业正从平稳增长进入到快速增长阶段。11月23日,2018中国科幻大会在深圳这座科技之城开幕。在11月23日下午南方科技大学专场上,记者见到了中国科幻代表作家刘慈欣,就“从科学前沿到科幻前沿”这一话题,他谈了自己对于科学与科幻的关系、科幻小说创作等问题的看法。
“大刘”深圳受热捧
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成为亚洲首个获得该奖项的作家。2017年6月25日,他又凭借《三体3:死神永生》获得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此后,《三体》三部曲、《流浪地球》等作品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科幻热潮,更多的读者将视野投射到科幻小说领域。就在不久前的11月8日,刘慈欣被授予2018年度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表彰其在科幻小说创作领域做出的贡献。
作品为刘慈欣带来的不仅仅是业界的认可。昨日的活动还未开始,距离会场百米之外,就有学生拥簇在刘慈欣周围追问、交谈,现场更是不乏拿着《三体》前来索要签名的学生。写作成名前,刘慈欣是山西阳泉娘子关电厂的一名计算机工程师,一个戴眼镜的平头圆脸的中年人。如今,这位60后的作家成为了不少80、90后口中的“大刘”。向“大刘老师提问”成为了当天挤满会场的学生们的最大心愿。热烈的场面一度令南科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有些“嫉妒”,他在致辞中打趣地说道:“我今天才发现,原来科幻作家比科学家更受欢迎。”来自众多95后大学生的真实欢呼,令人感受到科幻如今在中国焕发出的鲜活生机。
科学中的想象力远超科幻小说
“前两天有人问我看过最好的科幻小说是啥?我说一本是《费恩曼物理学讲义》,一本是《现代宇宙学》”,刘慈欣认真列举出两本在发表时极具前沿色彩的科学书籍作为答案。在他心目中,科学与科幻有着明晰的边界,“比如现代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部发展到极致的科幻小说”。在刘慈欣看来,科学中所蕴藏着的想象力,其能量远超在人们看来天马行空的科幻小说。“科学是在人们日常经验之外,描述了一个既复杂又疯狂的世界,它以方程式的形式,将内容天衣无缝地设定得十分合理”。这种天衣无缝的设定,是科幻无法做到的。
“(科幻)比起‘科学’这本真正的科幻小说,还差得很远”。采访中,刘慈欣的表述始终将科学放在不可替代绝对前沿,他眼中的科幻小说,做到的只是将科学中的一部分拿出一点进行加工。物理学、宇宙学等科学语言,是用普通人难以读懂的数学语言写出来的。“科幻作家的想象力表面上看是天马行空,你觉得天马行空是因为它好懂。实际上科学的想象力比科幻要疯狂得多,一般人难以理解。如果说科学探索的是自然规律,那么科幻则注重创造出一种既震撼,又有美学空间的想象力。”这种差别体现在时间、空间、能量级别、物质的尺度等方面的真实差距。因此,刘慈欣认为,科学是科幻小说的资源,科幻始终追随着科学。
科幻文学的发展取决于受众对科学的理解
“有一点很有意思,很多人认为科幻小说能够普及科学。但我认为这个概念一直被弄反了。一个国家的科幻文学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受众对科学的理解。科幻小说是依靠科普工作来提供生命力的”。刘慈欣认为,现代科学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提升了人们的理解难度,科幻小说想要从科学中吸取资源的难度也与日俱增,“我认为这个是对科幻小说的发展提出的一个挑战。”
谈及创作,刘慈欣认为科幻小说的创作是一种表达,而非一种指向性的工具,他不愿把自己的作品当做一种投射社会现实的平台,也无意在其中影射某种意味。将90%的精力投入写作,其中99%的时间都处于瓶颈期,刘慈欣这样形容自己的创作状态,并习以为常。对于网络上不少读者对于《三体》结局的解读,刘慈欣笑说不愿多谈,“科幻作品的开放式结局,就是想留给大家各种各样的想象和解读。作者每多说一句话都会把读者的想象堵死一部分。”(记者 张锐、何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