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红 竹叶青》《玉簟寒》《采菱曲》《青丝剪》……单单看看吴新星创作的这些小说的名字,就能感觉到古典诗词的意境。儿童文学作家小河丁丁说,“新星写文章就像一位水乡女子在雨打梧桐的窗前低头绣花,她一针一针绣呀绣,不在意自己绣了多少,她的东西不是卖的,是绣好了自己欢喜,顶多和好姐妹交换着看。她慢慢地绣,不知不觉春雨润了春衫,鸟儿唤来了彩虹。”
人物名片:
吴新星,1986年出生,宁波海曙龙观乡人,小学语文教师。在读大学时就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先后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文艺报》《十月少年文学》和《读友》等期刊上发表作品60余篇。曾获《儿童文学》擂台赛铜奖、《儿童文学》金近奖等,作品多次入选各种版本的年度儿童文学。今年4月,作品集《玉簟寒》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今年8月,作品《苏三不要哭》摘得“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的银葵花奖。
酷爱看书的农家女
吴新星出生在龙观乡的一个叫古山的小村庄,村庄里每家每户都有两三个孩子,吴新星也有个小她两岁的妹妹吴洲星。和妹妹相比,吴新星更安静,随便拿一本图画书,她就可以一个人在角落里安安静静地坐上半天。
每年暑假,吴新星都和妹妹一起到山里的外婆家去消暑。郁郁青青的竹林里有溪涧与水潭,里面蛰伏着石斑鱼和小蟹。外婆家附近可玩的去处很多,但自从吴新星在舅舅的房间里发现了一个装满了小人书的柜子后,她就常常守着这个“秘密宝藏”,在屋子里偷偷地看小人书,图文并茂的《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是吴新星的最爱。
有个爱读书的姐姐,妹妹也渐渐喜欢上了看书。吴新星的舅公周先生生活在城里,周先生每次来吴家都会带些报刊书籍来。所以每次舅公来家里,都是吴新星和妹妹最开心的时刻,两个小女孩迫不及待地将报刊书籍拿出来,坐在一起开心地阅读。
吴新星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和妹妹一起看舅公带来的旧报纸,发现《宁波晚报》的《小记者周刊》上有一个连载故事,是李建树的《顽皮小子》。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孙天达,吴新星至今还记得故事中的细节:孙天达去护城河游泳,玩得高兴,忽然头上“嗒嗒”两记,原来是他姐姐拿着竹竿撵他回家了;孙天达和姐姐赶着爸爸去吃西餐,在西餐厅出了种种洋相……吴新星和妹妹一边看一边笑,看了还不过瘾,她们小心翼翼地把文章剪下来,贴到一个本子里。姐妹俩还为了这本《顽皮小子》剪报的归属权抢了起来。最后,吴新星把这本《顽皮小子》剪报让给了妹妹,她自己把这本剪报从头到尾抄写了一份。那个夏天,吴新星趴在楼梯口的转角处,借着花岗石台阶沁出来的一份阴凉,用钢笔在本子上一字一字端端正正地抄写。至今她还珍藏着这本手抄本。吴新星说,《顽皮小子》是她读的第一部现代儿童文学作品。
童年记忆里的老行当
识字不多的父母竭尽所能供女儿们读书,吴新星和妹妹分别在宁波和金华上了大学。在大学里,吴新星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她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大二的时候,吴新星看到《宁波晚报》上有一个“老宁波”版块,其中一期文章介绍木匠这个老行当,她小时候看过木匠做工的场面,读来觉得非常亲切,她也开始写她记忆中的木匠。“木匠手中握住刨刀的两个手柄,往一段木头上轻轻一推,薄长的刨花便从刀口吐出来,卷成一柄浅黄色的如意。又一推,刨花轻轻落下,成了一朵散发着木香的素色祥云。”这是吴新星写的第一部小说《樟木红 竹叶青》的开头,小说用短短6000字的篇幅讲了一个木匠家的女孩阿招和竹匠家的男孩竹生的故事。儿时两人常常一起玩,长大后,阿招嫁人了,竹生再也没来找阿招。“只是,阿招永远记得竹筒米饭、纸船、竹叶船,也永远记得竹生给她唱的那首歌。无人注意的时候,阿招就缓缓地、略有点微醺地哼起来……”这样的结尾散发着淡淡的惆怅。
小说写好后,吴新星并不知道这样的文字便是儿童文学。直到这年暑假,妹妹给她带回了一份《儿童文学》的样刊后,她才明白儿童文学并不是什么幼稚的儿童歌谣之类。在妹妹的建议下,她把自己的处女作投给了《儿童文学》,很快就收到了准备刊用的通知。受到鼓舞的吴新星,又写了一篇以养蚕为背景的小说《畹九》,瘦弱的农家男孩百顺在放牛时丢了牛,不敢回家,热心的养蚕女孩畹九陪他一起找牛,后来发现却是虚惊一场,牛自己跑回了家中的牛栏。在小说的最后,百顺得知牛没有丢后喜极而泣,还邀请畹九去家中看蚕儿“上山”。这两篇小说都被《儿童文学》录用了,《畹九》发表在《儿童文学》的时尚版,《樟木红 竹叶青》发表在《儿童文学》的经典版。
后来,吴新星又陆续发表了《采菱曲》《玉簟寒》等以老行当为背景的作品。《采菱曲》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物图。《玉簟寒》讲述的是篾匠的儿子小三随父亲到农家住家做活时,与农家女孩青凤两小无猜的交往故事,这篇小说发表后获得了《儿童文学》擂台赛铜奖,第二年又获得了儿童文学金近奖。评委这样评价它:“获奖作品《玉簟寒》让人性的纯美在清新的叙述中缓缓流淌,这是一篇
向优雅的文学传统致敬的小说,面对喧嚣的生活,
它始终坚持一种从容而舒缓的艺术舞步。”
具有古典意境美的儿童文学
吴新星的作品虽是现代文学,但更有古典文学的意境美。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苏州有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意境,有昆曲评弹刺绣苏扇,有精致的园林、糯软的苏州话……吴新星觉得苏州是最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城市,尽管只去过一次苏州,只住了三天,却让她记忆深刻,魂牵梦萦。近几年来,吴新星在写作中,常常将故事发生地放在苏州。《青丝剪》《桃木梳》《绿檀珠》《满庭芳》……这些都是吴新星苏州记忆系列的小说。《桃木梳》中的女孩榴双,从小在做梳头姨娘的母亲的熏陶下,也会帮人梳头。梅雨季节,河埠头的台阶上长出了青苔,榴双的母亲滑了一跤骨折了,榴双临时顶班给一个董老太太梳头。第一次梳头,董老太太要考考这个孩子,故意给榴双难堪,结果榴双不卑不亢,给老太太梳好了头,通过了“考试”。半个多月过去了,两人俨然成了一对嫡亲的祖孙。最后一次梳头的时候,老太太将出嫁时父亲亲手为她做的桃木梳送给了榴双。
吴新星说,她从小喜欢做读书笔记,在读书笔记里,她翻到了梳头姨娘一个上午走家串户梳六七个头的摘记,在摘记的基础上,她从孩子的角度写了这个故事。《桃木梳》只是一个开始,榴双的童年有很多美好的记忆——不久,吴新星又写了《胭脂蝶》,在这个故事中,秦家太太的女儿如雪,因为腿上有一块红红的胎记不敢穿裙子,一个人呆在屋子里不肯轻易见人。榴双和她成为玩伴后,帮助她走出了自卑,这块胎记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胭脂蝶”。
摘得银葵花奖的《苏三不要哭》也是苏州记忆系列小说之一。吴新星说,她曾看到一篇文章里提到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刚流行京剧,这就是小说中苏州少年林瑞生能够学京剧的历史依据。写作之初,她对京剧并不了解,尽管小说中对京剧场景的描写并不多,但是为了写这篇小说,她曾经将图书馆所有京剧方面的书都借阅了一遍,还摘抄了整整三本笔记本的摘记。写完小说,她对京剧的程式、流派等有了深刻的认识。今年8月,该作品摘得“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的银葵花奖。颁奖词这样写道:“《苏三不要哭》融洽地展现了京剧等传统行业的生存状态和各地的民俗风情,展现学徒们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和彼此间的相濡以沫,激荡着人性的温暖与力量。”小说告诉人们,在危难的关头,谁都可能是落难的苏三,要秉承苏三不哭的理念勇敢地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