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作家协会召开马筑生《贵州儿童文学史》研讨会 |
|
2016年11月10日,贵州省作家协会在贵阳召开马筑生先生著作《贵州儿童文学史》研讨会。贵州省作协副主席高宏,贵州省作协副秘书长孔海蓉,贵州省作协办公室主任陈雷鸣,贵州省作协副主席、贵州青少年文学委员会主任戴冰,贵州省作协原副主席、评论家苑坪玉,贵州省理论家协会主席、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杜国景以及该书责编、贵州人民出版社编审黄冰等作家、学者、评论家近50人参加研讨会。 马筑生先生是贵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自1993起,任“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秘书长;1997起任“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2001起,任“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会刊《儿童文学信息》(电子版)主编。是安徽省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儿文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浙江省瑞安市儿童文学学会名誉主席。 马筑生长期从事儿童文学研究,2008年发表了《“灰姑娘型童话”溯源》,2011年发表了《论多元族群共生的中国儿童文学》,2013年发表了《论西南民族民间龙、虎、凤型童话》等论文。 2016年4月,马筑生《贵州儿童文学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首部由个人撰写的地域儿童文学史专著,它的出版填补了贵州没有儿童文学史专著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贵州儿童文学史》不仅是贵州第一部儿童文学史专著,也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认识论指导下的我国首部儿童文学史专著,对于贵州儿童文学乃至我国儿童文学来讲,可谓具有开创意义——它体现出一种文学史认识论的转型。 近些年来,随着“重写中国文学史”实践的扩展,有关 中国文学(包括中国儿童文学)的“史学史”研究,逐渐引起学界关注,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论文,呼吁文学史向“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认识论的转型。《贵州儿童文学史》就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研究背景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成果。它把多元族群共生的贵州儿童文学客观、均衡地融入进了贵州儿童文学史。它力图突破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处于西方话语(西方中心主义)、汉族话语(汉族中心主义)、精英话语(中原中心主义)三重霸权压迫的现状,倡导“多元族群共生”的儿童文学观,以力图恢复多元族群共生的贵 州儿童文学的历史原貌,形成多民族文化的互补互融。《贵州儿童文学史》所叙述的民族民间儿童文学,涉及到主要在贵州地域居住的汉族、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仡佬族、彝族、白族、瑶族、满族等民族和屯堡人、亻革 家人、穿青人等族群的儿童文学。其在实证性、理论性、规律性、科学性上都进行了追求,对贵州儿童文学历史的发展做出概括,对贵州儿童文学构成的形态进行描写,对贵州儿童文学发展的规律性进行了揭示。它比较重视理论性与学术 性,在行文中体现着撰写者“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文学史学术理念与多学科背景下的学术研究方法。在文本具体的论述中,体现出一种多民族的、历史的、相互联系的、辩证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把贵州儿童文学现象放入历史的、多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叙述。因此《贵州儿童文学史》不是对于贵州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包括民族民间儿童文学作品)的简单介绍,而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文学史理念的体现,是这种文学史观指导下的学术研究方法的实践。《贵州儿童文学史》其亮点是梳理出了一批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史来说有意义的贵州儿童文学成果。比如:最早的一批童谣如《哄儿歌》、《手拉手》、《快长》、《拉木耶》、《嘿呼啦》等;最早的“灰姑娘型”童话《叶限》;最早的寓言水族《寓言双歌》;中国最早的纯儿童文学杂志,谢六逸主编的《儿童文学》;中国最早的白话儿童诗,周逸群创作的《童谣》;中国最早的白话儿童小说,慵盦创作的《少年》;中国最早的纪实性白话儿童小说,一岑创作的《一个爱国的小学生》;中国最早的童话概论,杨昌溪撰写的《童话概论》;中国高校儿童文学学科的开创者孙铭勋先生;中国第一部儿童教学小说林亚莉创作的《作文学得快》;中国文革后第一部儿童小说,叶辛创作的《高高的苗岭》;中国文革后第一部儿童电影,叶辛编剧的《火娃》;中国第一部儿童科学电影小说,廖公弦创作的《飞向活星》;标志着中国微型寓言成熟的代表作家叶澍及代表作品《贝壳寓言》;中国第一部 寓言文学概论、第一部中国寓言文学史著作者吴秋林等。 研讨会上,苑坪玉、杜国景、戴冰等评论家、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对《贵州儿童文学史》的创新、思考、综述和深入细致的挖掘作了高度评价,并希望贵州儿童文学作家们今后在形式创新的同时能立足孩子的心理、生理、情感写出让孩子们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