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嘹亮——张锦江在上海儿童文学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稿 |
|
各位朋友: 我在去年12月"上海儿童文学理论研讨会"上说过这样一个提法,就是"儿童文学不是小众文学是大众未来文学"。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为这个未来服务的文学,应该是什么样的走向?怎样的未来文学才能使孩子身心有益?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说一些意见。 1.亮色人物对孩子们的影响不可估量: 我所说的亮色人物,可以是英雄,也可以是平凡而普通的人。亮色人物是美的人物,当然并非身上丝毫无缺点与弱陷,而是至少身上有一种或多种美的品行与品德。亮色人物可以是正剧人物,如《神笔马良》中马良式的,可以是悲剧人物,如《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式的,可以是喜剧人物,如《猪八戒吃西瓜》中的猪八戒式的。大家知道,孩子们崇尚英雄,我们这一代人,就曾经崇拜过古代英雄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如《七侠五义》中的侠客,如苏联的卓娅与舒拉、牛虻、保尔,如战斗英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还有小英雄雨来。在和平环境下的英雄,如欧阳海,还有雷锋。我是学习雷锋这个活动的最早见证人,那是一九六二至六三年间,我是军队的一名士兵,那时学雷锋是真学,是内心要学,没有虚假的成份,雷锋也是一名普通士兵,他做好事不告诉别人,他有同情心有善心,他是好人。这与佛家的做好事、与人为善是一致的,他不是一个拔高的人物,我们是心诚的学他。那时许多青少年都热烈万分地学他。这就是亮色人物的影响。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亮色人物,我们有良心的作家对未来负责的话,就要告诉孩子们学什么人,做什么事。 儿童文学的亮色人物可以是完美无缺的,如《神笔马良》中的马良。洪汛涛这篇不朽的童话至今还有充盈的生命力。马良这个亮色人物集智慧、勇敢、勤奋、善良、不畏强暴于一身,是民族美德的化身。它是一个民族形象。就像日本的《一休》中小和尚一休一样,是日本民族智慧的化身一样。一休的故事流传很广,一直流传到中国,中国孩子也曾为之倾倒。《神笔马良》巳经创作六十周年,它的电影曾获国际金奖。就在今年四五月将会有一部新的电影《神笔马良》问世,可见这个亮色人物的艺术生命价值有多高。这部作品的重新拍摄有它的现实意义。在今天经济大潮中,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有许多伪人物在诱惑孩子们,如伪娘、伪秀、伪名星、伪英雄等等。儿童文学伪作泛滥不可小视,这些伪作,没有亮色人物,只有凶残与暴力角色,需要成人为孩子们辨别真伪,提高孩子们的认知、识别能力,不至于学歪、模仿学伪。我是不主张孩子参加选秀,追梦一夜成名。我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像神笔马良一样,既是一个平常的孩子,又是一个勇敢而善良的孩子。我希望有更多的作家写出如马良一般的亮色人物来。一个亮色人物,会影响孩子一生。 2.给孩子展示真实的社会生活: 儿童文学题材的狭隘已司空见惯,似乎孩子们的生活除了校园以及同学、老师之外,没有别的生活空间,写来写去都是学校这个小圈子里的事,包括那些己经有不小影响的作者也是这样没完没了的写着,生活面毫无新意。最近,我为《上海采风》写了一篇纪念著名儿童小说家任大霖的文章,题为《记住任大霖》,任大霖的儿童短篇小说《童年时代的朋友》《蟋蟀》《我的朋友容容》写来极其精彩,我与他多年的交往中得益非浅,我的不少中篇小说都经他过目提过意见,说好说坏一清二楚,从不含糊,他是我的良师益友,他在为我一本小说集《失踪的鱼鹰》作了序,序中有一段话,借我的作品,谈了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主张,他说:这些作品题材内容比较广,有城市生活,有农村生活;有儿童生活,有成人生活;有抒情的诗情画意,也有剑拔弩张的战斗场面。总之,这些小说没有局限在儿童琐事之中,没有局限在"真空的"(即脱离现实社会的) 所谓"儿童世界"之内,也没有局限于单纯的道德说教(例如配合"小学生守则"第几条)的图解模式之内。它们所反映的生活是现实的,所接触的问题是严肃的。我相信少年读者在读了这些作品以后,会受到启迪,开扩眼界,增进对生活的理解。大霖的主张与他的创作是一致的,他尊重自已的生活,题材从农村到城市,从成人写到三岁的容容,由于从自已熟悉的生活出发,又有高超的语言、构思能力,所以写下了传世之作。这话是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九写的,过了将近三十年,他的话依旧是正确的,他的作品也一样仍然有着生命活力。 今天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磅礴而沉重。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他们从手机、网络、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生活信息可谓五花八门,孩子已无法与世真空、绝缘,这个现实是美好与肮脏、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丒同时并存。孩子的周围不再尽是莺歌燕舞、美好单纯。金钱驱动下的邪恶、丒陋、罪孽时有发生,人情的冷漠、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追名逐臭、坑蒙拐骗、利欲熏心、自私绝情造成的悲剧常有常见。生活的优越、溺爱造成孩子的心理脆弱、怕吃苦、轻视普通劳动的现象不在少数。现实警示我们,如果不警惕,适时引导,我们的未来就不容乐观,我们的未来就可能被毁掉。我们为未来服务的文学,岂能还陶醉在校园的小情调、小趣味、小感觉之中呢。当然,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家的良知是永存的,当我读到九十高龄的任大星的中篇小说《坏爸爸,好爸爸》之后,我觉得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它反映了孩子所面临的沉重的社会现状。这部作品后来在《新民晚报》连载了,获得了社会好评。另一部佳作就是现在在《新民晚报》连载的青年作家殷健灵的儿童纪实散文《爱-外婆和我》,这部作品纪录了共同生活近半个世界,却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婆和外孙女日常生活中独特而又平常的点点滴滴。作者倾吐了祖孙之间相依相念的真挚的亲情与爱。我读了部份章节感动得含着泪水。作者说,这不只是写给孩子的书,她更愿意读者与父母,以及(外)祖父母一起分享。在今天亲情缺失的时代,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是强大的。这一老一小作家为我们写出模范性的作品,我们除了祝贺他们之外,我们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佳作涌现出来。给孩子说真话,孩子未来会感谢你的。 3.点燃孩子未来的理想之光: 这个问题是否有点不合时宜,现今人们对理想的说法有些淡化,或者说有点贫血症。更多的人讲究现实:"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有权有钱方为人上人"。孩子们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唱归唱吧,共产主义毕竟是遥远的事,现时还只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道德的下滑,造成不可摆脱的思想雾霾,给孩子带来理想的迷茫是既成事实。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个民族没有理想,这个民族必然灭亡,孩子们倘若失去理想,未来就没有希望。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我们有责任点燃孩子未来的理想之光。其实,理想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大的宏观,可以与国家、人民联系在一起的,带有崇高的性质,辟如,那些为新中国成立牺牲的英雄们以及在新中国建设中作出贡献的劳动者。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与国家、人民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崇高的理想,要达到这个境界的人要有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这些人是民族的骄傲,是做人的楷模。小的微观上来说,不一定有为国为民这般高度的奉献精神,其想法也很普通,就是做一个对别人有益的好人。只不过一些小小的愿望,例如,村子里有条河没有钱造桥,他想,造座小桥方便河两岸的人。又如,奶奶病了,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在街上拣废品换钱买药,总希望奶奶病早点好起来。诸如这类小小愿望的实现,并不宏大,也不显眼,我认为这是人的一种理想的品行。我想,我们更应该提倡这种理想的品行。安徒生有篇童话叫做《老头子做的事总是对的》讲的一对老农夫妇的故事,老头子骑马去集市按老伴的吩咐卖掉马或换点什么,老头子先是用马换到牛,再用牛换了羊,然后是羊换鹅,鹅换鸡,鸡换了一袋烂苹果,一路换下来,他总不觉得吃亏,总往好的地方想,总想着老伴会开心。表面看这老头子做傻事,回到家讲给老伴一听,老伴果然高兴,给了老头子一吻。这一吻,老农夫妇赢了一百一十二磅金币。因为两个英国人与老头子打赌,他用马最后换了一袋烂苹果的傻事一定会被老太太狠狠给一个耳光,老头子却坚信老伴会说,老头子做的事总是对的。他们终于赢了。这故事告诉我们,老农夫妇的互相信赖,以及不仅自巳快乐还要让别人也快乐。这是多么值得炫耀的理想品格啊! 说了这个故事,我再说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这中国梦是宏观的理想:中国实现小康社会。而每个人都有一个小梦,这无数个微观的小梦的实现就是中国梦的实现。我们的作家要告诉孩子们从小事做起,从小梦开始。多写些理想品格的好作品。我学会正在努力促办的校园读书活动,每年评出十本孩子们必读的最美童书,并派宣讲团深入学校推广,其目也是想为点燃孩子们的理想之火做一点实事。春天已在眼前,未来必然嘹亮。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2014年3月11日下午草于坤阳国际大厦墨海居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