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儿童文学出版发展及成因探析 |
|
在中国书业的版图上,儿童文学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从当初的不太为人重视、市场低迷,到开始寻找自我、走出困境,再到不断自我提升、渐渐向世界儿童文学发展主潮汇合、以占据童书市场“半壁江山”之势引领童书业发展。这中间,值得总结的东西很多。儿童文学究竟以怎样的出版业绩展示自己的存在?其出版业绩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视点一
进入21世纪后,儿童文学图书板块持续发力,增长幅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为其他图书类别所不多见,以至于凸显成为了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出版现象”。儿童文学图书的发展,自然与整个少儿图书,乃至整个书业的消长演变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整个少儿图书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儿童文学图书的发展。
1999年以来,少儿图书的发展,除2002、2003、2004三年略有下降,余均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从1999年的所占比重8.60%,到2012年的所占比重15.09%。十14年间,少儿图书在整个图书零售市场增幅几近翻了一番。2006年,整个图书增幅为10.33%;少儿图书增幅为12.96%。2007年,整个图书增幅至高峰,为11.18%;少儿图书的增幅则更为抢眼,竟高出整个图书增幅一倍多,达24.42%。即使是到了2012年,整个图书呈负增长态势,为-1.05%;少儿图书的增幅依然保持在4.71%。
很显然,无论是绝对增幅还是相对优势,少儿图书都优于整个图书的发展,呈明显领跑整个书业大盘态势。2007年,整个图书的增幅为11.18%,少儿图书的增幅则为24.42%,相对优势高达13.24%。即使是2012年书业大盘呈-1.05%负增长,少儿图书仍保持了4.71%的增长,相对优势达5.76%。这表明,少儿图书已成为了推动中国书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儿童文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示自己骄人业绩的。
视点二
是何种力量助推着中国儿童文学出版持续向前发展?我们不妨从素质教育的推行、市场化的推进和作家的付出努力这三个方面予以探究。
1、素质教育的推行。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一系列法规意见和实施方案的出台,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提供了政策保障。正是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倡和鼓励,为儿童读者提供了极大的阅读空间。可以说,这是儿童文学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当然,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还远不彻底。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实际的阅读状况看,年龄越小,阅读儿童文学的时间越宽裕。小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时间明显多于初中生,初中生阅读儿童文学的时间则明显多于高中生。越接近中考、越接近高考,阅读儿童文学的时间就越少。但这正好反证了素质教育对儿童文学阅读和儿童文学出版的重要性。
2、市场化的推进。改革开放国策下市场机制的引入对儿童文学出版的拉动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市场机制的核心是竞争,是优胜劣汰。
其一,版权(著作权)意识。这当然涉及到竞争主体,但版权意识根本的指向是保护、尊重作家的创造性。
其二,稿酬(版税)意识。稿酬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供给方获得市场回报的一种形式。这种回报是物质的,但也有非物质的意涵。
其三,销量(印数)意识。销量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指向,即有多少读者在购买自己的书。也就是说,关注销量,实际上也是作家读者意识一种展示。
3、作家的付出努力。讨论儿童文学出版的发展,无论如何是绕不开作家的付出和努力这个环节的。首先是儿童本位观的逐渐确立;其次是“本位”作品的不断涌现。
事实上,市场的突出表现,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一些出版社片面追求儿童文学出版的速度和印量,严重忽略了图书内在的品质要求。作品完全成了没有价值评判的商品。我们有一个坏毛病,一种类型火了,一批人立马拥了过去。其实,一窝蜂绝对是文学创作的大忌。盲从或者强迫自己创作不熟悉的题材和类别,不可能产生好作品。如果我们对这一现象不加以警觉,那么,单一化的创作最终要被读者所唾弃;了无新意的内容到头来伤害的还是儿童文学出版自身。
期待既有品质又有市场的儿童文学图书不断涌现。期待儿童文学出版的良性发展。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