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童文学|讯息|
本报讯 (记者苏军)儿童文学课堂不再仅仅是“捧着书读”,还可以变得有色彩、更立体。近日,在上海师范大学文苑楼揭幕的第六届上海儿童阅读论坛上,一批新型的儿童文学课堂样式亮相,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美术,外籍老师执教的英语原版阅读以及儿童哲学课堂等,令人耳目一新。 开幕式没有领导讲话,也不介绍嘉宾,而是由8位曾经在论坛和研修班上开过儿童文学阅读课的老师一起朗诵斯蒂文森的诗歌“点灯的人”。随后,讲述大赛拉开大幕,杨浦区二师附小曹怡婷、闵行区实验小学枋斯佳等八位老师先后亮相,惟妙惟肖地讲述着儿童故事。少年报社《芝麻开门》主编叶凤春认为,讲述是老师的一项基本功。一个老师拿着一本儿童文学书进入课堂,如果把故事讲好了,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除了完整讲述,老师们还可以在阅读课上融入多种元素。一堂主题为《勇气》的课上,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书本里“勇气”的内涵,联系自己的生活,共同制作出一本属于自己班级的关于“勇气”的书。在《霍利和艾薇的故事》一课中,语文、音乐、美术老师齐上阵,将文学之美、美术之魅、音乐之韵融为一体。从新西兰来的老师海伦比较了两国阅读课的区别后说,中国的阅读教学好像更注重知识的传授;新西兰的阅读则更注重孩子自己的思考,始终在阅读之后问孩子:你有什么的想法?你的观点是什么?你有什么解决办法? 普陀区联建小学、闵行区明强第二小学、闵行区航华第二小学等8所学校的同学们还带着改编剧目登台表演,他们用有趣又有意境的身体语言宣布:阅读也可以演出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梅子涵认为,一本好的儿童书籍,一个感人的童话,对孩子就是一次照亮,是他们成长的路灯。而阅读方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