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童文学|讯息|童心
“写儿童文学作品,就必须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理去体会,用儿童的语言去表达。”昨日,本报记者专访了86岁的重庆儿童文学作家张继楼,写了一辈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他表示,自己依然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从来不觉得这样很辛苦!经常有人问我,张老师,你头发怎么还没白?我都回答,因为搞儿童文学,我一直保持着这份童心。”
母亲启蒙文学之路 1926年,张继楼生于江苏宜兴,在他没有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我是个‘遗腹子’,孤儿寡母的生活是凄苦的。我的老家在农村。黄昏,牛羊从田间回来,母亲便教我唱‘东边牛来了,西边马来了,张家大姐回家了’。晚上,母亲抱着我在稻场上散步,指着天上的月亮,教我唱‘月亮婆婆拜,拜到来年好世界。’”张继楼的母亲原来是城里人,读过书,是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因此,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下,为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儿童文学的种子。他说,自己永远忘不了母亲讲的那些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因为那些美好的诗歌产生于他对儿童生活的亲切感受,产生在净化自我心灵的愿望中,也萌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求真求美的愿望。此外,张继楼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爱藏书,读了很多的课外书籍。张继楼回忆,那时,一本茅盾厚厚的《子夜》,他三天就读完了。可见那时张老对阅读是多么的渴望。后来,张继楼,考取了师范学校,并开始向附近的报社投稿。“我的文学道路,就是从那时开始起步,时间是1942年秋天,那年我16岁。”
创建本土创作队伍 张继楼来到重庆,还是半个世纪以前。1949年7月,他应招参加“西南服务团文艺队”,带着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热情与梦想,他随着大部队徒步奔赴重庆,就此,在重庆扎下了根。1953年起,张继楼开始了以写儿童文学作品为主的创作生涯。近60年来,他共出版儿童文学作品29本,有的被选入幼儿园语言教材,或低年级语言教材、同步语文辅助阅读教材等,有22件儿童文学作品在全国、省市级儿童文学报刊优秀儿童文学创作评奖中获奖。不仅在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文学理论等方面建树颇多,为了创建重庆儿童文学创作队伍,张继楼也倾注了一生的热情和精力。1978年,为了使儿童文学创作队伍复兴起来,他提议在少年宫成立儿童文学创作组。为了开辟阵地,他创办了《红岩少年报》,公开发行。从1986年开始,他每年儿童节都会联合各种报刊举办儿童诗歌笔会,举办“巴蜀儿童诗会”(1992年起改“渝州儿童诗会”),连读办了九届。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活动总共吸引了川渝两地300多位诗歌作者参加,累计发表儿歌、儿童诗、儿童散文诗3000多首。这在当代诗坛,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都是空前的“第一”。
离休后仍保持童心 在儿童文学的创作生涯中,张继楼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信仰。张继楼告诉记者,儿童文学的创作不应当成人化,而应是一种童心的透视,做到“从生活出发,用童心感受”:“儿童文学,必须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理去体会,用儿童的语言去表达。”张继楼在他的儿童文学世界中,并没有“教”孩子做这做那,显出“大人”的身份和权利;也没有“哄”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不懂事的娃娃。他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孩子,一个融入童真世界里的孩子:“经常有人问我,张老师,你头发怎么还没白?我都回答,因为搞儿童文学,我一直保持着这份童心。”对于一个儿童文学创作者来说,什么最重要?“要和孩子们在一起!”张继楼坚定地告诉记者。的确,自从踏上儿童文学创作道路以来,张继楼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孩子们。他经常深入到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参加孩子们的夏令营和少年宫的活动。虽然张继楼现在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收看动画片,希望时刻去了解现在孩子们的世界,并坚持写一些短篇的儿童文学作品。
人物介绍 张继楼:1926年7月份出生,江苏宜兴人,儿童文学家。1949年来到重庆,历任重庆戏曲曲艺改进会干部,《说古唱今》、《红岩》、《奔腾》杂志编辑,《红岩》编辑部主任,重庆市文联创联部主任,重庆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著有《营帐边有一条长河》、《在城市的大街上》、《在农村的田野上》、《夏天到来虫虫飞》等作品27种。 本组稿件 记者 夏洪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