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的老祖宗 |
|
小朋友,你到过福建的厦门吗? 堆翠叠彩的厦门,象是海岸伸出的臂膀,搂住一块绿水晶似的小海湾。曲折蜿蜒的九龙江,如同一条系住这绿水晶的青丝带,飘向薄霭迷蒙的苍山。海湾江畔,绿树参差,花影绰约,江上海上,微波送碧,云影如金。林荫里间或几串鸟啭,云水间偶来一声船笛,更显得此地环境幽美恬静。 就在这花木掩映的海湾深处,有座叫刘五店的小渔村,不但名闻国内,而且扬名海外,甚至吸引了伟大导师恩格斯的关注。 是这里风景优美?是这里看得见海市蜃榉?是这渔村里有珍贵文物?还是这里的渔民中有与众不同的语言、风俗?
不。这里之所以遐迩闻名,是因为靠这渔村一带的海湾,出产一种被研究鱼类的学者尊为“鱼的老祖宗”的怪鱼。 在风平浪静、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潮水轻轻淌来的时候,如果来到这里,就会看见刘五店渔村的渔民们,两人一伙,驾着一叶扁舟,到江海交汇的浅海去捕捞这种怪鱼。 大概是鱼儿怪,捕鱼的方法也怪。你瞧,他们既没带网,也没带钓,也不设卡,只带一把锄头,一只簸箕,一个水瓢。根本不象下海捕鱼,倒象是江南农村的小孩好玩似地去舀干水凼抓小虾,捉泥鳅。凭这么简单的渔具,捞得到什么怪鱼口罗?
别着急,且守在海岸边,看他们捕捞吧。 只见这一位扬臂挥锄,从海底掏起一堆黄灰色的细沙来;那一位舀起一瓢海水,把掏上来的沙冲到船边的簸箕里。沙被水一冲,许多的沙又随水流进海里,只有几点纷红色的什么东西留在箕底里。每条船上的两个伙伴,就这样一锄锄地挖,一瓢瓢地冲,象是淘金。不过,他们得到的不是金,而是我们眼巴巴盼望的怪鱼。 这种怪鱼,最大的不过四寸,一般都只一寸多长,两头尖尖,活象一条小扁担。全身粉红透明,没有鳍,没有鳞,没有脊椎骨,没有头,更没有眼睛、耳朵,鼻子,但是学者们知道,它有一条脊索。就是这条脊索,使它身价百倍。 翻开地球生物史,我们了解到,在远古洪荒时代,陆地上没有任何动物。就是渺无边际的汪洋大海里,也只有一种蝙蝠形的名叫三叶虫的动物。随着气候和环境的不断改变,经过一亿年左右,大约是离现在四亿年前,三叶虫灭绝了,海洋里出现了一种用长在头侧的触手走路的软体动物——笔石。后来,笔石也灭绝了。海洋里开始出现了鱼类生命。以后,又过了亿万年,鱼类中出现了能用鳍在陆地上作短时间爬行的总鳍鱼,它们,是陆地上脊椎动物的祖先。后来,陆地上的生命不断发展,出现了恐龙、猿猴,一直到进化成人,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发展过程啊!
笔石是无脊椎动物,鱼是有脊椎动物。在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里,有一种被称为人的祖先的过渡类型的代表——类人猿。那末,在从无脊椎动物进入有脊椎动物的过程里,当然也应该有一种过渡类型的代表动物。它是什么样儿呢?
据鱼类学文献上说,鱼类的祖先叫文昌鱼,就是刘五店的渔民捕捞到的那种怪鱼的模样。这种怪鱼,不但外形象古文昌鱼,还保持着古文昌鱼的特性和原始生活样式:随着潮水,游到江河汇合的浅海沙底,半截钻在沙里,半截露在沙外,觅食江水带来的营养物质。这是因为它无鳍,不能游到大海远洋去觅食;身上无鳞,光溜溜的,难以自卫,只好钻沙,寻觅沉淀在沙里的食物。就是钻沙也只能在寸多深的沙层里浅浅地藏身。刘五店的渔民就是掌握了它这个习性,才来捕捞它的。 正因为如此,这种怪鱼也就得到了它祖先的名字——文昌鱼,并被学者尊之为“鱼的老祖宗”。而刘五店的渔家,却根据它的外形,取了个象形的名儿“扁挑虫”。 文昌鱼虽小,但它比人类的资历远久得多,是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不可缺少而又比较稀少的活材料。在很多国家,常把文昌鱼当标本陈列在博物馆里,或是当珍奇动物,养在试验室里。 因为文昌鱼模样特别,在我国的唐朝便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把它第一次载入史册。刘五店的渔民捕捞文昌鱼也有三百多年的记录了。但是,多少年来,人们只不过是把它当做享口福的下酒莱而已!一百多年前,它的名字传到欧洲,立刻引起了恩格斯的注意。他在写《自然辩证法》的时候,用文昌鱼的例子,嘲笑那些形而上学者。他写道;“不仅动物和植物的个别的种日益无可挽救地相互融合起来:而且出现了文昌鱼和南美肺鱼这样的动物,这种动物嘲笑了以往的一切分类方法;最后,人们遇见了甚至不能说它们是属于植物界还是属于动物界的有机体。” 小朋友,你如果有机会到厦门去,请一定去看看捕捞文昌鱼吧。这种无头的怪鱼的发现,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也是不能简单、绝对地分开的。让这种无头的怪鱼,给我们增长一些辩证法的知识吧!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