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型科幻的杰作——评吴岩儿童科幻小说《中国轨道号》 |
|
吴岩的长篇儿童科幻小说《中国轨道号》出版后,受到一致好评,不过,对于这部作品的类型,却有不少争议。有人说,这部小说是纯正的儿童文学、纯正的航天文学、甚至是纯正的教育文学。 崔昕平在《中华读书报》发表的评论文章中说:“显然,这部儿童小说的定位是独特的,它并非少儿科幻小说,而是一部科学背景下的儿童成长小说。”[1] 还有人说,这部小说继承了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肖建亨的衣钵,是中国特色科幻的彻底回归。 笔者研读了这篇小说后,认为,这是一部科普型儿童科幻小说。科普型科幻小说是笔者2012年10月在《中国科幻名家评传·叶永烈》[2]中提出的概念: 当今,人们把科幻小说分为“硬科幻”或“软科幻”。其实,凡尔纳式的科幻小说并非当今提倡的“硬科幻”,而是一种“科普式”的科幻小说。这种科幻小说在历史上对推动科技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灵通漫游未来》也是如此。 这本书,除了丰富的科学幻想外,也具有儿童小说的情趣,其中大人和儿童的形象纯朴可爱,易于为儿童理解和接受,情节也比较生动有趣,使儿童像听有趣的故事似地被牢牢吸引住。如今,“科普式”的科幻小说已被中国大多数年轻一代的科幻作家抛弃,连叶永烈在后来的写作中也不断向主流文学靠近,抛弃了这种给自己带来最大声誉和影响力的科幻小说写作形式。其实,笔者认为,科幻小说的创作形式应该百花齐放,不能用一种代替另一种。“科普式”的科幻小说有它的市场,是少年儿童喜爱的形式,也是对较近的科技展望感兴趣的部分成年读者喜爱的一种形式。科幻小说界不应抛弃和排斥这种对科技发展进行近距离展望的“科普式”科幻小说。笔者相信,科幻作家不只是可以在描绘几千年、几万年后的社会生活上做文章,也可以在以百年以内“可望亦可及”的科技展望上做文章,写“科普式”的科幻小说。这样的科幻小说,也是有相当大的市场和影响力的。 后来,笔者将科普式科幻更名为科普型科幻。 笔者以为,科幻小说是跨界的,它的主流是以科幻为工具、文学为目的的一种类型文学。同时,它又有一种类型是以文学为工具,科普为目的的类型科普。 新中国建立以来,以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肖建亨为首的一批科幻作家,创立了以科普为目的、文学为工具的科普型儿童科幻小说类型,与国际主流科幻以文学为目的、科幻为手段的类型文学不同,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科幻小说。 吴岩的《中国轨道号》正是对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科普型科幻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轨道号》中与现实生活与幻想故事相结合,处处可见对“五科“(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以及对社会正反两方面作用)的普及。 第一章“水系”讲古典文化中的科技奇迹。他们从一张北京的老地图中探索北京城建设中的科技秘密,不仅从中受到古人智慧的启迪,还从实地考察中证实这些理论,颂扬科学探索精神。 第二章“舱门”通过设计一种特殊的航天器舱门的故事,虚构中国早期载人航天的梦想,虽然这些在当代都已变成或者即将变成现实,但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很多还是属于近期科学幻想的范畴。 第三章“飞壑”讲航天技术的一系列新的发明,如红微子捕捉器、神秘的手套、空间扭力矩等,都是见所未见的新奇科学幻想.。 第四章“飘灯”讲脑科学,虫子计算机、皮层通信等科学设定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轨道号》不仅继承了新中国老一辈科幻作家的中国特色科幻传统,还使之发扬光大,它不仅是把文学作为普及科技的一种工具,而且,对作品的文学性有很高的追求,将小说的文学性与科普型科幻的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成一个整体。它以纯文学童书佳作《草房子》为榜样,力图成为中国优秀纯文学童书中的一员。他做到了。 笔者把自己的这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吴岩商榷,他却说:“我自己觉得,就是写了个回忆录。没有那么多东西。我怀念妈妈。” 参考文献 [1].崔昕平.《中国轨道号》:科学之美盛放的童年量象.北京.中华读书报.2021.2.01 [2].董仁威.穿越2012-中国科幻名家评传.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64-65.2012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