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播种心灵词语的人生季节 |
|
一个民间故事,一个心灵词语; 一个心灵词语,一片阳光雨露。 童年时代,除了身体的正常发育之外,心灵的成长正处在一个渴望词语的季节。 心灵对于词语的祈望,是生命的诗意,也是成长之美。 对于一个人来说,童年时代烙印的词语,像普照万物的阳光一样滋养心灵,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润泽人生。 心灵词语,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构架,对于一个人的理想确立的完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一个人成长的文化环境迥然不同,对于心灵词语的选择也就会有不同的方式方法,而且这种方式方法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受益终身的。 童年时代,在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给我讲述的民间故事里,蕴涵着我心灵成长的词语。 通过民间故事的话语形式,我获得了心灵词语。 我获得了几个心灵词语,获得了当时并未意识到的心灵成长的丰富滋养。 我想把这几个心灵词语,分享给大家。 民间故事,在时间的长河中,经过民间一代代的口耳相传,成为千淘万漉始得金的话语形式,内涵丰富,意蕴悠长。 在故乡,在我家外院水井旁的南屋里,爷爷给我讲了一个民间故事《县太爷审砖记》: 一天早晨,县太爷走出衙门,到大街上来散步,也是体察民情。 没走多远,出现了一幕情景,引起了县太爷的关注。 县太爷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孤独地蹲在路中间,悲伤地啼哭。 啼哭的老汉面前,地上有一滩豆腐,豆腐挑子撂在一旁。 县太爷一看,心中充满了疑惑。 于是,县太爷疾步走了过去,要问一个究竟。 “老人家,发生了什么事,哭得这么伤心?” 卖豆腐老汉抬头看了一眼,没有认出面前站着的是谁,再说县太爷没有穿官服,而是着便装。 卖豆腐老汉低下头,指着地上的一滩豆腐说,“全家老小,就指着我卖豆腐餬口,今天到街市,就……” 县太爷好奇地问,“你平时在城里卖豆腐,也是挑担子?” 卖豆腐老汉头也没抬,万分凄苦地说,“是呀。” 好奇是人的天性。 走在大街上的人都很好奇,陆陆续续地围了过来。 县太爷疑虑重重,进一步问道,“你平时在城里卖豆腐,也是走这一条路?” 卖豆腐老汉一声叹息,苦涩而又沉重,“多少年了,我一直都走这条路呀。” 县太爷提高了嗓门儿,沉思地问,“这就奇怪啦,多少年了,你一直都走这条路,平安无事;可是……今天,你为什么翻了豆腐挑子呢?” 卖豆腐老汉很诚实,一五一十地说,“磨了大半夜的豆腐,天一亮又赶着进城,心困体乏,一不小心,绊了一跤。” 县太爷严肃起来,十分郑重地问,“你告诉我,是谁不长眼,绊了你一跤?” 卖豆腐老汉抬起头来,困惑地望着县太爷,然后用手一指,“就是这块儿半拉砖头,把我绊倒的。” 县太爷追问,“你肯定是这一块儿半拉砖头,绊倒了你?” 卖豆腐老汉肯定地说,“没错儿呀。” 县太爷点了点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县太爷不紧不慢地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刚才你说的是一面之词;现在,让我来问一问这一块儿半拉砖头,好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你被绊倒在地的真相。” 这时候,周围的人,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其中有人大声说,“看,县太爷体察民情,审砖头,今古奇观,快来看呀,快来看,今古奇观!” 一听到有人说眼前的善人是县太爷,卖豆腐老汉神色慌张起来,急忙跪下磕头。 县太爷把他搀扶起来,对着半拉砖头,义正词严地说: “我是知县,半拉砖头,你从实招来:从上辈子到今生今世,你和卖豆腐的老汉之间,有什么爱恨?有什么冤仇?” 但是,半拉砖头沉默不语。 围观的人像赶大集一样,越来越多,你挤我,我挤你,密不透风。 县太爷厉声地质问,“半拉砖头,你默不作声,就是无爱无恨,无冤无仇。既然如此,我倒要问你,你为什么要绊倒卖豆腐老汉?” 半拉砖头,依然沉默不语。 周边围观的人们,鸦雀无声,大家不知道这台戏会怎么唱下去? 县太爷话语沉重,义正词严,“半拉砖头,你不明事理,不懂仁义道德,凭白无故地绊了他一跤,豆腐全扣在了地上,叫他一家人如何过活?” 是啊,有理有据,县太爷说的字字有情,句句在理。 半拉砖头,依然是沉默,沉默之后还是沉默。 大幕已经拉开了,像一台戏又不像一台戏。 接下来,如何精彩地进行下去,又如何完满地收场呢? 这是在检验县太爷超人的智慧,也是在彰显县太爷的一种平民精神。 县太爷环视了一下围观的人,意味深长地问道,“大家伙儿说,为什么半拉砖头不回答我的问题?” 从围观的人群中,发出了轰然大笑。 县太爷立即给大家作揖,十分诚恳地说: “各位父老乡亲,都看见了我怎么审这一块儿半拉砖头,权当看了一场戏。请大家伸出援手,慷慨解囊,拿出一些银两来,救助一下卖豆腐老汉,帮他度过难关。” 此时此刻,围观的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县太爷给大家导演了一场戏。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于是,大家纷纷解囊相助。 卖豆腐老汉泪流满面,双膝跪地,一个劲儿地给县太爷磕头,感谢救命之恩。 听完了这个故事之后,我深深地吐出了一口气,紧张的心才一下子舒畅开来。 我好奇地问,“爷爷,这个县太爷是哪个县的?” 爷爷畅快地说,“就是咱们安国县的。” 我有些不明白,“爷爷,县太爷为什么不从县衙门里拿一些银两,直截了当地给了卖豆腐老汉?” 爷爷不假思索地回答,“县太爷是在提倡一种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人有难,大家来帮。” 我敬佩地说,“县太爷太聪明啦。” 爷爷深有感触地说,“聪明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 我迷惑不解地问,“什么责任?” 爷爷耐心地解释道,“从古到今,历朝历代,都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于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这个民间故事的关键词语,也就是心灵词语是——责任。 责任重于泰山。 民间故事,是来自民间的一种真理结晶,也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沟通当代与历史之间的一座时间桥梁。 一个天寒地冻的冬日,屋里的火盆,暖意融融。 围着火盆,父亲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皇帝和一粒米》: 从前,有一个皇帝,他顺应民意,治国有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有一天,玉皇大帝有些奇怪,询问身边的人: “人世间的皇上阳寿已过了吧,怎么还不见他来我这儿报到?” 一时间,他身边的人面面相觑,答不上来。 见大家哑然无语,玉皇大帝下旨,土地爷应召,上了天庭。 在玉皇大帝的眼里,土地爷是一个百事通。 听完了玉皇大帝的询问,土地爷心中有数,他禀告道: “有一天,皇上在读书,忽然吹过来一阵风,一粒米落在了他的鞋上,又从鞋上滚落到了地上。皇上看见了,俯首捡了起来,不假思索地放进了嘴里,吃了下去。因此,增寿十年。” 玉皇大帝听罢,赞许地点了点头。 我十分惊愕地说,“皇帝真不简单,掉在鞋上又滚落到地上的一粒米,他吃了下去?” 父亲颇有感触地说,“粮食就是命。” 我知道,一顿饭不吃饿得慌,三顿饭不吃响叮当,“没有粮食吃,人可活不成。” 父亲接着说,话语深沉,“人一生中应该吃的粮食是有数的,不能浪费,浪费了粮食,就折损了自己的寿命。” 我快活地说,“娘教给我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父亲启迪地说,“很好。人的一生中要懂得珍爱,珍爱粮食,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给与的一切。” 这个民间故事的关键词语,也就是心灵词语是——珍爱。 珍爱,是前因也是后果。 即使没有了记忆,过往的日子也会在你的影子里深情沉淀。 即使找不到遗忘,人生的风景已成为你心灵世界的地平线。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