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杨实诚诗词欣赏《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杨实诚诗词欣赏
2021年10月30日 07:10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2)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3)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5)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6)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7)长烟:荒漠上的烟。(8)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9)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诗词欣赏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选自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此诗分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兩个部分,让边塞之景与守边之人相衬相映,形成很强艺术感染力。

上片作为客观描写,有点类似文学的白描手法,尽量減少情感渲染,不夸张,不用修饰词,却能抓住要点、实质,进行简洁如实勾勒。”塞下秋来风景异”,”一个”异”字只是说气候与外地尤其是江南不一样,没说这儿格外寒冷或格外糟糕。“衡阳雁去无留意””无留意”,只是说大雁要走而已,也没表示对这儿嫌弃或害怕。但两句联系起来,大雁无留意,能让人意识到显然是因为环境或气候恶劣,不适宜它的生存逗留。“四面边声连角起”“连角起”三个字是显示以军中的号角为主,带动边地其它声音。可见“雁去”,但边地驻军不会离去;不但不会离去,还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人民紧紧相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说千层万叠的山峦中,落日青烟,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这种客观态势的勾勒,披露出我军势单力薄,只能被动地严防死守。总之,上片就是通过这白描式手法将边塞状况做了重点、真实、实质性的客观披露。

下面写将士们的主观反映。相对于前面的白描手法,情绪的渲染、夸张、对比等手法在主观感受中显然都用上了。

“浊酒一杯家万里”,这“一杯”与“万里”用数字悬殊对比,显示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来自《封燕然山铭》典故:东汉和帝永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大破匈奴,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即所谓“勒石燕然”。典故比喻如今外敌猖獗,家国难安,还不能做回乡的打算。”羌管悠悠霜满地””悠悠,是形容思乡的姜笛声锦锦情长,霜满地,为进一步烘托思乡之情营造了气氛。“将军白发征夫泪”,或借白发写愁,或用泪流直抒胸臆,典故也好,烘托也罢,各种渲染手法,将将士们不畏艰辛、孤危,坚守阵地,但又思乡心切,忧怨深重,种种复杂心理表现充分。

前后两部分相互映衬,唯其前面描写边塞凄苦孤危、客观真实,才更显将士们坚守边塞之不易。唯其后面思乡心切,却遥遥无期,才更能理解那“孤城闭”形势之被动严峻,扭转时局何其艰难。前后映衬,使凄苦危难之气氛、忠于职守之情怀扬溢在整个作品中。

其他诗词欣赏:

杨实诚诗词欣赏《水仙子.夜雨》(徐再思)

杨实诚诗词欣赏《寻隐者不遇》(贾岛)

杨实诚诗词欣赏《锦瑟》(李商隐)

杨实诚诗词欣赏《咏柳》(贺知章)

杨实诚诗词欣赏《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杨实诚诗词欣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